江陵使至汝州

江陵使至汝州朗读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译文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注释

⑴巴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汝州:金河南省临汝县。

⑵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⑶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⑷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

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江陵使至汝州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供职于魏博节度使田氏幕府的王建出使荆南(治所江陵),此诗便记是记录诗人当时返程途中的优美景色的作品。

参考资料:

1、乐云.湖北辞书出版社:唐宋诗鉴赏全典,2011:371

  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

王建朗读
()

猜你喜欢

东家点灯,古家暗坐。

一样元宵,生涯各做。

()

看一枝、春色逐人来,双脸晕潮妆。对遥山斜睇,修篁倦倚,照影寒塘。

曾是霜侵雪压,岁月去堂堂。留得芳心在,省识东皇。

()

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
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

双双河洲禽,文彩披丹质。

飞翔不离渚,鸣戏自终日。

()

南浦蒹葭覆钓舟,草堂人去水空流。凄凉烟月沧洲晚,憔悴霜风玉树秋。

身世百年同逆旅,功名两字等浮沤。史臣异日书高洁,东汉严光是匹俦。

()

果山仙果秀天香,处处圆金树树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满林犹待洞庭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