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ǔ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08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07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67 |
1995年 | 359 | 1987年 | 392 | 1982年 | 29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49 |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祖姓主要源自:子姓。
祖姓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
汤的六代孙开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庙号,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这些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兴起来。
关于祖已的世系,一般认为是:
少典→轩辕→玄嚣→蟜极→夋[夔]→契[卨]→昭明[王吴]→相土[土]→昌若[羔]→曹圉[根圉]→冥[季]→核[王亥]→微[上甲]→报丁[报乙]→报乙[报丙]→报丙[报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履(天乙、成汤)[太乙、唐、成]→[太丁]→至[太甲]→辨[太庚]→密[太戊]→整(河亶甲)[戋甲]→滕[祖乙]→旦[祖辛]→新[祖丁]→敛[小乙]→昭[武丁]→曜[祖庚]→载[祖甲]→孝己[祖己(祖伊)]。
商王之名出自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内的名号是甲古文字记载的君王庙号。
在商王朝开国君主商汤执政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左相仲虺,在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伊),为仲虺之后的商王朝宰相。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谱》等书记载:“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汉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阳。”
姓氏学界一般认为,祖氏得姓始祖应当从祖已起算。在殷商武丁的时间,从古籍上已经发现了最早姓祖者的史实记载,那便是当时以“道训谏王”的贤臣祖已,这在典籍《书经·高宗彤日》中有明确记载:“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训诸王,作高宗彤日之训。”
商高宗,就是武丁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祖己时为商王朝的国相,他借用商高宗在祭祀成汤的重大典礼上,献祭品野雉飞到了国鼎之上的现象,引道训谏商高宗及其王子们要“仁政治国”。
按此记载,祖氏家族的得姓历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
在祖己(祖伊)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氏,世代相传至今,祖氏最初是发祥于涿郡,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祖姓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姓氏群体,就是世代的“守陵者”。
蒙语“各各召”是“祖坟”之意,延伸的“各根义召日”表明为更崇高的“祖陵”,多用于对蒙古民族历史商功勋卓著的先祖、王爷、可汗、大汗等陵寝的尊称,后有专职世袭的守陵人取之为家族姓氏,即称各根义召日氏。
在明朝时期,有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族人取姓氏的汉义改冠汉姓为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祖姓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本称巴雅拉氏,后改以地名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满语“苍老、老祖宗”,是一个庞大的满族氏族部落,有诸多分支,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部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两岸)、黑龙江两岸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祖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组佳氏,满语为J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后多冠汉姓为祖氏。
祖姓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东乡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山东省的寿光县、夏津县,北京市的海淀区,湖北省的英山县,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藁城市、乐亭县、福宁县、献县、深县、新乐县、抚宁县、定兴县、衡水市、易县、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高碑店市、涿州市、涞水县,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枫桥支英村,徐州市铜山县、淮安市、盱眙县侍涧村、宿迁市泗洪县、南通市海门县、昆山市、阜宁县,河南省的濮阳市范县、南阳市南召县、开封市、商丘市柘城县、卫辉县、固始县、新乡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庆市、马鞍山市 望江县、萧县、枞阳县、巢湖市庐江县(不仅仅是庐江县,本人姓祖,是居巢区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广元县,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县、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的抚松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的长寿县,湖南省的浏阳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浦城县、顺昌县,贵州省的贵阳市、威宁县、毕节市,广东省的东莞市东城区,甘肃省的张掖市,辽宁省的沈阳市、盘锦市兴隆台区、北镇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六师红旗农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美国、英国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布。
涿郡(涿郡堂)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王莽时期改名为垣翰郡。东汉复名涿郡,省西乡县,仅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期曹魏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期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期为阳范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幽州改置涿郡,辖蓟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领九县,其中蓟、昌平、潞、良乡四县及怀戎县的东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时期改涿县为范阳县,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改范阳县为幽州。明朝时期省县入州。民国政府成立时改为涿县。
京兆(京兆堂)
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范阳郡(范阳堂)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以望立堂。
一、祖z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鸡泽、景县、乐亭,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商王祖甲、祖乙、祖丁,支庶因氏焉。今建州有此姓。”——或按:“祖”者,子孙所称其先也,支庶以是为氏,不独祖乙也,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之子孙往往皆称祖氏。此以次为氏。系出子姓。
2、或为满族姓组隹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商代有祖伊;汉代有祖沂;三国吴有祖茂;东晋有祖逖;南朝齐有祖冲之;唐代有祖咏;清代有祖大寿。
二、祖
祖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祖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皆有以祖为氏者。
2、汤臣左相仲虺之裔祖己、祖尹之后,见《姓考》。
3、明时四川乌蒙(故城在今云南昭通)乌撒东川镇雄威信长官司姓祖,彝族。
4、清满洲八旗组佳氏后改为祖氏。
5、东乡族姓。
祖姓名人:
祖朝,晋献公时东郭人。
郡望:范阳、京兆。
祖姓古代名人
祖逖晋朝,字士稚。范阳遒县人。著名北伐大将,勤奋好学,留有闻鸡起舞的佳话。当时晋室大乱,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请统兵北伐,征为奋威将军,连战连胜,最后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全为晋土。在豫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死时,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祖约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字士少。随逖过江南来。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咸和三年(328年)与苏峻起兵反晋,失败后投奔后赵石勒,为其所杀。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祖咏唐朝,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冲之南朝,字文远,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了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祖孝孙唐朝,幽州范阳人。博学,精通历算。参定雅乐、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与秘书监窦班修定雅乐,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乐合32曲84调,作为大唐雅乐。时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一朝复古,自孝孙始。
祖大寿明末,字复宇,辽东(辽宁省辽阳)人。为前锋总兵持将军印,隶袁崇焕,守锦州。因崇焕入狱,率部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后督兵守大凌河,为清军久围,粮弹尽,乞降。后屡负约,再败而降。任总兵,致书招降甥吴三桂,从入关灭明。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祖茂三国,孙坚的部将。
祖暅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儿子。
涿郡(涿郡堂)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王莽时期改名为垣翰郡。东汉复名涿郡,省西乡县,仅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期曹魏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期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期为阳范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幽州改置涿郡,辖蓟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领九县,其中蓟、昌平、潞、良乡四县及怀戎县的东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时期改涿县为范阳县,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改范阳县为幽州。明朝时期省县入州。民国政府成立时改为涿县。
京兆(京兆堂)
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范阳郡(范阳堂)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以望立堂。
一、祖z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鸡泽、景县、乐亭,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商王祖甲、祖乙、祖丁,支庶因氏焉。今建州有此姓。”——或按:“祖”者,子孙所称其先也,支庶以是为氏,不独祖乙也,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之子孙往往皆称祖氏。此以次为氏。系出子姓。
2、或为满族姓组隹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商代有祖伊;汉代有祖沂;三国吴有祖茂;东晋有祖逖;南朝齐有祖冲之;唐代有祖咏;清代有祖大寿。
二、祖
祖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祖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皆有以祖为氏者。
2、汤臣左相仲虺之裔祖己、祖尹之后,见《姓考》。
3、明时四川乌蒙(故城在今云南昭通)乌撒东川镇雄威信长官司姓祖,彝族。
4、清满洲八旗组佳氏后改为祖氏。
5、东乡族姓。
祖姓名人:
祖朝,晋献公时东郭人。
郡望:范阳、京兆。
一、祖z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鸡泽、景县、乐亭,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商王祖甲、祖乙、祖丁,支庶因氏焉。今建州有此姓。”——或按:“祖”者,子孙所称其先也,支庶以是为氏,不独祖乙也,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之子孙往往皆称祖氏。此以次为氏。系出子姓。
2、或为满族姓组隹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商代有祖伊;汉代有祖沂;三国吴有祖茂;东晋有祖逖;南朝齐有祖冲之;唐代有祖咏;清代有祖大寿。
二、祖
祖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祖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皆有以祖为氏者。
2、汤臣左相仲虺之裔祖己、祖尹之后,见《姓考》。
3、明时四川乌蒙(故城在今云南昭通)乌撒东川镇雄威信长官司姓祖,彝族。
4、清满洲八旗组佳氏后改为祖氏。
5、东乡族姓。
祖姓名人:
祖朝,晋献公时东郭人。
郡望:范阳、京兆。
涿郡(涿郡堂)
春秋战国时期初为燕国涿邑,秦朝时期属于上谷郡。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设立涿郡,辖涿(今河北涿州),领二十九县,其中良乡县、西乡县和阳乡县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博野县、涿州市一带地区。王莽时期改名为垣翰郡。东汉复名涿郡,省西乡县,仅良乡县在今北京市境。三国时期曹魏改为范阳郡。西晋时期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期为阳范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废幽州改置涿郡,辖蓟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领九县,其中蓟、昌平、潞、良乡四县及怀戎县的东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时期改涿县为范阳县,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改范阳县为幽州。明朝时期省县入州。民国政府成立时改为涿县。
京兆(京兆堂)
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范阳郡(范阳堂)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境内,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以望立堂。
一、祖z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鸡泽、景县、乐亭,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安徽之泾县,福建之清流,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子姓,商王祖甲、祖乙、祖丁,支庶因氏焉。今建州有此姓。”——或按:“祖”者,子孙所称其先也,支庶以是为氏,不独祖乙也,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之子孙往往皆称祖氏。此以次为氏。系出子姓。
2、或为满族姓组隹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商代有祖伊;汉代有祖沂;三国吴有祖茂;东晋有祖逖;南朝齐有祖冲之;唐代有祖咏;清代有祖大寿。
二、祖
祖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祖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皆有以祖为氏者。
2、汤臣左相仲虺之裔祖己、祖尹之后,见《姓考》。
3、明时四川乌蒙(故城在今云南昭通)乌撒东川镇雄威信长官司姓祖,彝族。
4、清满洲八旗组佳氏后改为祖氏。
5、东乡族姓。
祖姓名人:
祖朝,晋献公时东郭人。
郡望:范阳、京兆。
其他姓氏
[ 祖 ]字的同音字 - [ zu ]
[ 祖 ]的同部首字 - [ 礻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