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zōu ]

读音:zōu

拼音:zou

简繁:鄒

五笔:QVBH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QVBH

笔画:7画

吉凶:吉

仓颉:NSNL

结构:左右

郑码:RXY

四角:27127

区位:5562

统一码:90B9

异体字:鄒,?,?,?,?

英汉互译:name of an ancient state,surname

笔顺: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82018年682014年71
2013年712007年692006年70
1995年671987年671982年74
明朝61元朝94宋朝96
北宋35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邹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邹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东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 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邹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挟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后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邹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邹氏宗谱“”邹氏源于轩辕,舜赐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侠后裔数百年,为主要来源,约占邹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邹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姓部分开姓始祖

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据《中华邹氏南阳堂谱》记载: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华乱,孔父嘉罹难,子木金父奔鲁,以亡父之“字”即“孔”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奔鲁者孔,留邑者邹“。

邹姓迁徙传播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鄂、湘、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人口450万,为全国第六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50万,增长了近12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州)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西汉邹仲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东鲁堂:据邹氏宗谱记载:汉武帝时,仲俊公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与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晋秩赐封东鲁侯,东鲁是邹氏仲俊的封地,东鲁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驺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驺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一、(鄒)z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回、水、苗、土家、布依、纥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说文》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邾娄”促读而为“邹”,曹姓国,故此当以国为氏。系出曹姓。

2、郑樵则云:“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於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其地今兖州邹县是也。”此以邑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阳。春秋时齐有邹衍、邹忌;汉代有邹阳;唐代有邹游;金代有邹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邹迪光;清末有邹容。

二、

综合:

台湾台北多此姓。按,邹为邹之俗写,故邹氏源于邹姓,今台湾有人分邹与邹为两个姓。

三、(鄒)

邹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68%。

邹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分封有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平),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颛顼之裔,春秋时邾子之支庶封于邹(故城在今山东邹平东南28里),后灭于楚,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于邹(故城或在今山东高青之旧青城县),生叔梁纥,遂为邹氏。

4、西夏人姓。

5、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邹姓名人:

邹忌,战国时齐威王之相国,封于下邳,成侯。

郡望:范阳,鄹邑。

变化:亦作鄹。

历史名人

邹姓古代名人

邹忌战国,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

邹衍春秋战国,亦作驺衍,春秋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阴阳家、士大夫。他学究天人,雄于辩口,号“谈天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卷七十四》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第十》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奭汉朝(前283-205),齐襄王至西汉时期,频采父之术

邹阳西汉,西汉散文家,藩王太傅。齐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邹阳是汉代著名文学家,也是雄辩的政治家,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这种文化传统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兴盛,无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邹仲俊西汉,西汉上谷刺史、幽州统制,封东鲁侯。

邹牟王西汉,也称作朱蒙,是古代高句丽国家的第一代王。以高为氏。邹牟王开创基业,营建城池,发展生产,壮大势力,合并周围部落方国,为高句丽国家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死后被尊为始祖东明圣王。关于邹牟王的神话传说,古代文献《论衡》、《魏书》、《北史》、《三国史记》中均有记载。详略不同,文采各异。集安市东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开头也简略地记述了这段美好的传说。实际上,朝鲜学者搞不清邹牟的来历,因此将其神话。有许多学者考证其为西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著名的齐国人、文学家邹阳之后。邹阳一族就是古邹国贵族后代。山东胶州《邹氏宗谱》记载邹牟是西汉邹仲俊二夫人所出。

邹靖东汉末年,籍贯荆州长沙,东汉末年时期的北军中侯,刘焉之校尉。

邹全哲唐初,唐初幽州统制。

邹思道唐朝,讳函字志儒,唐贞观年间举孝廉,除江阴刺史,迁杭州刺史。

邹沨唐朝,字起泓,号绿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间临川刺史。

邹天经北宋,字云祯,别号阿蛮,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阳统制。

邹天纬唐朝,字云祥,行重二,唐天祐袭封荆南节度使,屯兵范阳。

邹望龙北宋,字辉,北宋干德甲子二年钱粮助石守信兵护宋太祖有功授银青光禄大夫殿前检校国子监酒兼监察御史。

邹义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初授河东军中节度判官,泉州知府,转授龙图阁学士与侄子轼卿同寓金陵。

邹安卿北宋,醇化元年进士,泉州知府。

邹锡守北宋,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间先后任麻城、泰和县尹,转任云南大理签判。邹补之

邹浩宋朝,常州晋陵人,宋代大臣、诗人,自号道乡居士。曾两起两落,历吏部、兵部侍郎、宝文阁大学士等职。著有《道乡集》诗集。

邹应龙南宋,南宋官员,字景初,泰宁城关水南街人,状元,官至尚书、参知政事,理宗亲书“南谷”两字送他,并封他为太子少保,开国公。

邹沨南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将,兵部侍郎。

邹普胜元末,铁工出身,元末红巾军领袖,天完政权太师,后仍为陈友凉太师。一说他后来战死,一说他隐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为何野云。

邹应龙明朝,明朝陕西省西安人。嘉靖进士。曾上书揭发严嵩父子,言辞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严嵩致仕,将严世蕃下诏狱治罪。嘉庆时任云南巡抚。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

邹守益明朝,江西安福人。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

邹亮明朝,明代学者,工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书,著有《鸣珂》、《漱芳》等书。

邹一桂清朝,江苏省无锡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画家,累官至礼部尚书。工绘事,尤工花卉,间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邹宏义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始祖。

邹复胜清朝,清代爱国将领,光绪年间陕甘提督,与老将冯子材并肩取得镇南关大捷。没有他率队及时赶到,炮台就失手。

邹伯奇清朝,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

邹鲁氏其女為帝嚳之妃。黄帝战败蚩尤,千其民於「邹鲁」之地。

邹丹东汉末期,人物。公孙瓚部下。

邹湛西晋,文人

邹文盛明朝,湖北公安县人。明朝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

邹之有明朝,湖北公安县人,明朝太子太保锦衣卫东司房掌卫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邹元标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三君」之一。

邹崇汉清朝,湖北公安县人,清朝诗人。

邹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固始县。闽国尚书左仆射协镇闽疆,加封威武军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至今仍尊称他为“开泰公”。

邹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读,(1021)敕诰命御史。

邹政(1425-1506),别号淳溪,明英宗天顺年间,参加丁丑科会试,取得会元,被钦点为探花,官至两广总督,举家入籍广东高州府,居茂西顿梭贵牌,成为贵牌邹氏开基祖,后代分布高州、廉江、茂名及广西防城等地。

邹炳泰(?-1820),字仲文,江苏无锡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兵部、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请立国学辟雍。先后督山东、江西学政。屡被贬降。嘉庆中,因林清事变罢官。嘉庆二十五年卒。

邹姓近代名人

邹杰(1875-1915),字汉卿,原酉阳后溪乡长园村邹家堡人。少年练就一身武艺,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澜之志”,蜀军总司令属下第四标标统,后被袁世凯杀害,追认为“蜀中先烈”,后代分支有龙潭水、九溪、沿溪木塘、大溪等支系.

邹容(1885-1905),近代革命先驱。原名邹绍陶,四川省巴县人。1903年加入爱国学社,组建中国学生同盟会,写成著名的《革命军》一书,倡言反清革命,号召推翻清廷,创建中华共和国,颂扬革命为世界之公理,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当局的迫害,《苏报》案发,章太炎被租界当局拘捕,邹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狱于提蓝桥的公共租界监狱。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追授大将军.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2年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并至苏联参观。1935年回国。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变后,再度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为中共党员。辑有《韬奋文集》。

邹云彪民国初年,民国初年孙中山委任福建闽西警备司令,追赠陆军上将。

邹鹏振民国,民国第四十四军中将军长。

邹适(1900-1981),广东佛冈县人,原国民党中央委员、广东省参议员。广州沦陷后,随省府迁至韶关,实质是中央派驻华南的特务总指挥,专搞日伪情报工作。出任过西江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授中将衔,总部设在芦苞,对日伪打击甚力,伪军闻风走避,称之为“高佬邹”。

邹殿邦(1895-1993),广东香山县人,家族以盐业起家,16岁就接替父亲担任广信银号的掌柜,因经营盐业20多岁成为百万富翁,长期担任广州银业公会主席、广州市总商会主席,参与过近代广州不少重大事件。民国时期广东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邹殿邦活了99岁,1988年岭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他儿子邹至庄陪同年已94岁的邹殿邦来到岭南大学校园参加庆典,一时传为佳话。

邹平凡伪武汉绥靖公署第29师少将师长,伪第14军中将军长,和平救国军副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拥兵自重,拒绝国民党和李先念的劝降,在大汉奸黄大中、胡兰成等怂恿下在武汉上演了一场短命的“武汉独立”的闹剧,成立大都政权13天就垮了,后被蒋介石临时委任为“武汉守备军”总指挥和暂编第21军军长,9月,第6战区命令邹平凡率部集中汉阳蔡甸拆散改编,后被查办离开湖北。1949年温州解放,他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后偷渡到日本。

邹大鹏辽宁辽阳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社会部副部长、长春市市长、社会部秘书长。政务院首任情报总署署长、中央调查部常务副部长,文革中迫害致死。

邹国厚开国少将,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旅长、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蟠龙等战役,为军队和公安部队的建设崇高的贡献。

邹衍(1915-),1955年少将,后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邹善芳开国少将,河南省光山县人。曾任商丘军分区司令员、河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

邹承鲁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人工胰岛素的发明人。

邹雅著名画家。1938年进延安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此后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搞战地宣传工作。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73年任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到阳泉煤矿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难。

邹桐河北省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赵城县牺盟会特派员、太岳区农救总会组织部部长。1942年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后任中共安泽县委副书记,太岳二地委办公室主任、民运部部长。1948年入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共唐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开滦赵各庄矿党委书记兼矿长,开滦煤矿党委书记,河北煤炭管理局局长,煤炭工业部副部长、顾问。

邹家尤原国家地质总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邹炎抗美援朝空军二级战斗英雄,1973年在周总理指导下他与另一位战斗英雄张积慧为空军副司令员。

邹洪(1897-1945),国民党陆军上将。台湾新竹人,祖籍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其高祖父于道光年间迁居至台湾。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团长、师长、蒋介石南昌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兼办公室主任、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广东省保安处处长、新编第二军军长、第三十五集团副总司令、粤桂边区总指挥等职。1945年4月16日在粤桂边区总指挥等职。1945年4月16日在粤桂边区住所病逝.

邹若衡云南“邹家拳”创始人。早年从军为蔡锷侍卫长,后负伤脱离军界.

邹家华1926年10月生,上海人,1945年6月在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2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毕业,大学文化。前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韬奋之子。

邹德华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

邹瑜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原部长。

邹尔康深圳特区市委首任秘书长,曾任海南省副省长。

邹尔均厦门特区创建人,原市长、市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

邹永钶晚清民国,政治人物,文人。

邹汉勋(1805—1854),清著名学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绩。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

郡望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州)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西汉邹仲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东鲁堂:据邹氏宗谱记载:汉武帝时,仲俊公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与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晋秩赐封东鲁侯,东鲁是邹氏仲俊的封地,东鲁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驺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驺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一、(鄒)z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回、水、苗、土家、布依、纥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说文》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邾娄”促读而为“邹”,曹姓国,故此当以国为氏。系出曹姓。

2、郑樵则云:“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於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其地今兖州邹县是也。”此以邑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阳。春秋时齐有邹衍、邹忌;汉代有邹阳;唐代有邹游;金代有邹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邹迪光;清末有邹容。

二、

综合:

台湾台北多此姓。按,邹为邹之俗写,故邹氏源于邹姓,今台湾有人分邹与邹为两个姓。

三、(鄒)

邹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68%。

邹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分封有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平),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颛顼之裔,春秋时邾子之支庶封于邹(故城在今山东邹平东南28里),后灭于楚,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于邹(故城或在今山东高青之旧青城县),生叔梁纥,遂为邹氏。

4、西夏人姓。

5、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邹姓名人:

邹忌,战国时齐威王之相国,封于下邳,成侯。

郡望:范阳,鄹邑。

变化:亦作鄹。

姓氏源流

一、(鄒)z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回、水、苗、土家、布依、纥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说文》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邾娄”促读而为“邹”,曹姓国,故此当以国为氏。系出曹姓。

2、郑樵则云:“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於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其地今兖州邹县是也。”此以邑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阳。春秋时齐有邹衍、邹忌;汉代有邹阳;唐代有邹游;金代有邹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邹迪光;清末有邹容。

二、

综合:

台湾台北多此姓。按,邹为邹之俗写,故邹氏源于邹姓,今台湾有人分邹与邹为两个姓。

三、(鄒)

邹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68%。

邹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分封有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平),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颛顼之裔,春秋时邾子之支庶封于邹(故城在今山东邹平东南28里),后灭于楚,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于邹(故城或在今山东高青之旧青城县),生叔梁纥,遂为邹氏。

4、西夏人姓。

5、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邹姓名人:

邹忌,战国时齐威王之相国,封于下邳,成侯。

郡望:范阳,鄹邑。

变化:亦作鄹。

堂号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州)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西汉邹仲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东鲁堂:据邹氏宗谱记载:汉武帝时,仲俊公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与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晋秩赐封东鲁侯,东鲁是邹氏仲俊的封地,东鲁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驺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驺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一、(鄒)z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回、水、苗、土家、布依、纥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说文》云:“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邾娄”促读而为“邹”,曹姓国,故此当以国为氏。系出曹姓。

2、郑樵则云:“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於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其地今兖州邹县是也。”此以邑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阳。春秋时齐有邹衍、邹忌;汉代有邹阳;唐代有邹游;金代有邹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邹迪光;清末有邹容。

二、

综合:

台湾台北多此姓。按,邹为邹之俗写,故邹氏源于邹姓,今台湾有人分邹与邹为两个姓。

三、(鄒)

邹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68%。

邹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后分封有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平),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颛顼之裔,春秋时邾子之支庶封于邹(故城在今山东邹平东南28里),后灭于楚,子孙以邑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于邹(故城或在今山东高青之旧青城县),生叔梁纥,遂为邹氏。

4、西夏人姓。

5、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邹姓名人:

邹忌,战国时齐威王之相国,封于下邳,成侯。

郡望:范阳,鄹邑。

变化:亦作鄹。

[ 邹 ]字的同音字 - [ zou ]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