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wù,wū ]

读音:wù,wū

拼音:wu,wu

简繁:兀

五笔:GQV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GQV

笔画:3画

吉凶:暂无

仓颉:MU

结构:上下

郑码:GR

四角:10212

区位:5603

统一码:5140

异体字:㐳,兀

英汉互译:to cut off the feet

笔顺:横、撇、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11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在距三门峡市区西15公里的金水河畔,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子———陕县原店镇原店村和大营镇兀家洼村,两村的大部分村民有一个共同的姓氏———“兀”。据传兀姓属陕县独有,在我国其他地区鲜有发现《百家姓》中没有兀姓,20世纪80年代汇载了全国5600多个姓氏的《贵姓何来》一书也没有兀姓,《辞海》、《辞源》、《新华字典》中,也没有“兀”作为姓氏的词条。那么“兀”姓究竟来源何处? 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 元鉴何许人也?他与陕县之“兀”姓到底有没有关系?其后人为何会姓“兀”呢? 要揭开这一谜底,还得从北魏说起。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其创立者是鲜卑拓跋部的拓跋。鲜卑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鲜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4世纪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 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经过拓跋 的“艰苦创业、进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和太武帝拓跋焘的“雄才大略、连年征战”,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向着进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设平城,倡明礼乐,督课农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风,广开言路。公元493年,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诏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余所有鲜卑人也都改了姓氏。“迁都”、“改姓”两项重要改革措施不仅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元鉴,字长文。其祖父拓跋长乐为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时被封为安乐王,孝明帝时元鉴袭安乐王爵位,初为秘书监(掌图书经籍,从二品)。元鉴文韬武略,骁勇善战,曾为北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对当政者心存不满,最终成为朝廷的叛臣。《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记载,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广阴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义军葛荣俘斩。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诩诏令元鉴任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刺史、北讨大都督,兼尚书左仆射和北道行台尚书令,与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讨葛荣。元鉴“幸魏多故,阴有异志”,“潜图叛逆”,裴衍“觉其有异”,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鉴部下别将嵇宗“驰驿告变”,元鉴“据邺反”。孝明帝即诏令裴衍与都督源子邕、李神轨等合围邺城。8月17日邺城破,元鉴被斩,首级被传送至洛阳。元鉴死后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统治中国北方达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二 唐《元和姓纂》载:“兀,后魏改安乐王为兀氏。”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载:“十三曰以凶德为氏,十四曰以吉德为氏。此不论官爵,唯以善恶显著者为之。后魏安乐王元鉴为同姓,故改元为兀。” 这是史籍中有关改元姓为兀姓的确切记载。可见兀姓确实由元而来,而且是因为安乐王元鉴之故而改的。北魏立国以来,刑法严峻,被处以死刑者极多,特别是对于谋反者要实行族诛,甚至其子孙虽养于外族人家中,也要“追还就戳”。公元452年(北魏兴安元年),文成帝准大臣源贺上奏,“宽宥死囚”,改死刑为戍边,并不再诛杀族人。因此,元鉴被斩首,而其族人未被诛杀。但孝明帝元诩以为元为国姓,元鉴以谋反绝其藉,不得姓元,乃“诏改其元氏”。于是,元鉴的家人只有从京城洛阳迁往附近州县避难,并改了元姓。据传元鉴被杀前嘱其长子元览:“吾死后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复姓。”窃以为,元鉴之所以让其后人改元为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头为兀,让后代铭记祖先杀头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励后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求东山再起。《辞海》中“兀”字有“兀鲁思”的词条,是蒙古语“领地”、“国家”的意思。作为北魏王朝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监,元鉴选择“兀”字作为其后人的姓氏可谓煞费苦心。元览最终改名兀览,在金水河畔安家置业,几代人后遂为村落。因兀览后人在村中经商开店,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谐音“袁”,称为袁店村。宋代石佛龛“大宋国陕州陕县曲泉乡大成保袁店村”石刻,较为完好地保存在陕县文化馆内,证明原店村原来名为袁店村。

河南三门峡市陕县原店6000多人,兀家洼几百口人,陕西蓝田县兀家岩1000多人,山西太原小店区小店西桥村1000多人。

上海也有此姓。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会,陕西之韩城,山西之太原、运城以及吕梁、晋中等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后魏改安乐王元鉴曰兀氏。”此以凶德为氏,为元姓所改,出自鲜卑族拓跋氏。

2、《姓氏考略》据《范文正集》注云:“环州属羌有如、兀二族。”宋代环州,当即今甘肃环县。

3、《姓氏词典》注云:“今河南峡县、灵宝兀姓,相传在元末改朝换代之际,当地姓元的蒙古族人,自行改为兀姓,以示‘元’已无头。”五代时有兀欲;宋代有兀室;元代有兀迩笃。

二、

兀姓分布:台湾台北、河南洛宁、灵宝兀家洼、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兀姓起源:北魏时改乐安王元鉴为兀氏。北周时环州(故治在今甘肃环县)羌族有如、兀二族,见《范文正集》。以族为氏。

郡望:乐安。

历史名人

郡望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会,陕西之韩城,山西之太原、运城以及吕梁、晋中等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后魏改安乐王元鉴曰兀氏。”此以凶德为氏,为元姓所改,出自鲜卑族拓跋氏。

2、《姓氏考略》据《范文正集》注云:“环州属羌有如、兀二族。”宋代环州,当即今甘肃环县。

3、《姓氏词典》注云:“今河南峡县、灵宝兀姓,相传在元末改朝换代之际,当地姓元的蒙古族人,自行改为兀姓,以示‘元’已无头。”五代时有兀欲;宋代有兀室;元代有兀迩笃。

二、

兀姓分布:台湾台北、河南洛宁、灵宝兀家洼、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兀姓起源:北魏时改乐安王元鉴为兀氏。北周时环州(故治在今甘肃环县)羌族有如、兀二族,见《范文正集》。以族为氏。

郡望:乐安。

堂号

[ 兀 ]字的同音字 - [ wu,wu ]

[ 兀 ]的同部首字 - [ 儿 ]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