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í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52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国内姓氏发祥最多的地方
夏建过国,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姓的起源。
夏帝相时,寒浞乱政,忠于夏王朝的过国、戈国的两位君主自杀于东莱山(今大基山)中明岭下。二位君主原是姒姓亲弟兄,古人以国为姓,过国君的儿子叫过悻,戈国君的儿子叫戈岿。过悻和戈岿同族人们埋葬了两位君主,筑一石室供起两位君主牌位。为避寒浞追杀,他们各自改换姓氏逃生,行前约好,待复国后再回来为二君主重修坟墓。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过悻、戈岿及夏朝众遗臣的帮助下,消灭了寒浞势力。过悻和戈岿复国后,同当年逃往各地的族人依约来到东莱山。他们重修了老君主的坟墓,重修了祭室,立碑刻铭,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后来,这里一直未断祭祀活动。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清明日,在山阳令过歧与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柯及率领下,过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当时分散在胶东、特别在东莱居住的过氏后裔们也来祭祖。族人相见分外亲热,他们共同出资,重修了祖墓、二侯祠及墓前设施,在墓左摩崖上刻了“过灌戈鄩二侯遗烬”八个大字和“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小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后世称玉皇大帝庙)。
他们粗略地数算了一下,因为夏时躲避寒浞追杀和其他缘故,族人改换的姓氏已有过、戈、柯(全部)、任(大部)、国、郭、夏、姒、士、施、龙、殷、相、倪、尼、刘(部分)等十六个了。他们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并在刺血亭中立碑刻铭,以示宗族之传。
宋代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来二侯祠祭祖,称此处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后来,人们便一直这么传。据考证,在中华姓氏中,一氏衍生十六姓的事此为唯一。而自古至今,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也实为罕见。
大基山二侯祠是国内发祥姓氏最多的地方,在二侯祠之左的碑林内,全国各地过氏十六姓的颂祖诗文,就能说明这事。
五、年代最久远的宗族谱
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大禹建夏朝,他封本族人姒邰的长子旻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旻鄩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夏王朝传到帝相时,寒浞乱政,大力杀戮忠心保卫夏政权的臣民。过国君旻灌和戈国君旻鄩自杀于东莱山,旻灌的儿子过悻和旻鄩的儿子戈岿为避寒浞追杀,同族人们改换姓氏逃往各地、
四十年后,少康帝复国。过悻和戈岿同族人们重会于东莱山。大家将由过、戈改换的共十六个姓氏依制记入族谱。后来一代代不断续记,并将族中一代代的名人特别记出来。
秦始皇三十五年,山阳令过歧率族人到东莱山祭祖。他们除将过氏衍生的十六姓记入族谱外,还注明了衍生姓氏的先人在夏时逃在何地、成为何地衍生姓氏的始祖。此事在《山阳令歧叙太古宗源》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今东莱山“二侯祠” 内,有完整的过氏十六姓《太古宗支谱》。谱上一世祖记为过、戈两国第一代君主的父亲姒邰,而二世祖除记有过、戈两国第一代君主的名讳外,还列有当年改换姓氏逃往外地的过氏族人,而这些逃往外地的过氏族人名字下,又标明了其是某地的某姓始祖。
三世、四世及以下各世都有记录。每遇某地某代有迁徙者,也必注有迁在何地、是为该地某姓始祖的文字。标注分明,条理十分清楚。
《太古宗支谱》自夏代至宋初详记七十余代,其历代较有名的人物也
尽有记载,可谓是年代最久远的宗族谱了。如今,《太古宗支谱》已成为全球华
人中一氏十六姓追记“家谱”的依据,一直受着各地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者的祭拜。
一、尼n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云南之泸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以尼山为氏。”尼山,或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六十里。
2、又注:“夷人亦有尼姓。”
3、《姓氏词典》注云:“河南上蔡有尼庄,多此姓。”此当以姓名庄,因地为氏。
4、清代满族姓尼佳改为单姓“尼”。见《满族姓氏录》。隋代有尼洛周;明代有尼养德,洛阳教谕;又有尼江,正德举人。
二、尼
尼姓分布:浙江上虞、余姚、江苏高淳、武进、山东长清、新泰、河南临颖、安徽淮南、台湾高雄、台北、辽宁、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
尼姓起源:
1、见《姓苑》。一说,当以尼山(在山东曲阜东南20里)为氏。
2、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清满洲八旗姓尼佳氏,后改为尼氏。
3、蒙古族姓。
尼姓名人:
尼仇刀,金时女真宁塞将军,见《高丽史》。尼养德,明时山东益都人,洪武初由儒士举河南洛阳教谕。
尼姓古代名人
尼养德明朝初年,据《益都县志》,明朝初年有叫尼养德,是个儒士,任教谕的职务。明朝有尼江,明武宗正德年间举人。
尼江明朝,明朝有尼江,明武宗正德年间举人。
尼良直明朝,河北巨鹿人,为明朝举人。
一、尼n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云南之泸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以尼山为氏。”尼山,或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六十里。
2、又注:“夷人亦有尼姓。”
3、《姓氏词典》注云:“河南上蔡有尼庄,多此姓。”此当以姓名庄,因地为氏。
4、清代满族姓尼佳改为单姓“尼”。见《满族姓氏录》。隋代有尼洛周;明代有尼养德,洛阳教谕;又有尼江,正德举人。
二、尼
尼姓分布:浙江上虞、余姚、江苏高淳、武进、山东长清、新泰、河南临颖、安徽淮南、台湾高雄、台北、辽宁、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
尼姓起源:
1、见《姓苑》。一说,当以尼山(在山东曲阜东南20里)为氏。
2、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清满洲八旗姓尼佳氏,后改为尼氏。
3、蒙古族姓。
尼姓名人:
尼仇刀,金时女真宁塞将军,见《高丽史》。尼养德,明时山东益都人,洪武初由儒士举河南洛阳教谕。
其他姓氏
[ 尼 ]字的同音字 - [ ni ]
[ 尼 ]的同部首字 - [ 尸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