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n ]
[ gō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69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558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93 |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南宫姓主要源自:姬姓。
南宫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学生仲孙闵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孟僖子,是庆父的后代,为鲁昭公执政时期(前541年―前510年在位)的上大夫,他曾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但因不懂礼节,致使鲁昭公在欢迎仪式上出丑,为此孟僖子十分惭愧自责。古代,“括”、“适”二字同音,通假。史书记载,南宫敬叔“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他道:“这人真是君子啊,高尚得很呐!”遂把侄女嫁给了他。史书记载:“孟僖子之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南宫),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后又分化出南、宫二姓。”这位“韬”,就是南宫敬叔。近人经常将西周初期的南宫括与春秋末期的南宫敬叔这两个相距六百余年的人混淆,盖因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均称“南宫括”。该支南宫氏与西周初期的南宫括后裔之南宫氏同源不同宗,与春秋时期南宫阙后裔之南宫氏同宗不同源。
南宫敬叔的墓地,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前南宫村东南二百米处。
南宫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阙的居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阙,因居住在南宫,故址按史籍《括地志》的记载,“在雒州雒阳县东北二十六里洛阳故城中”,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与首阳山之间,这位阙大夫遂以“南宫”命姓,史称南宫阙。在南宫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之姓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后又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南宫氏与西周初期的南宫括后裔之南宫氏即不同源也不同宗,与春秋末期孔子弟子南宫适(亦称仲孙闵、仲孙子容、仲孙敬叔、南宫敬叔、南宫括、南宫韬)同宗不同源。
南宫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四友南宫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南宫氏,是商王朝时期的一种官位,为王朝为各诸侯国所设,是一种专司宫廷内部重要祭祀去品的管理、修缮、清洁,属于王宫内史,其职能类似当今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其后裔子孙遂称南宫氏。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周围有“八士”、“四友”,之一即为南宫括。所谓“文王四友南官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南官子指的就是南宫括。据考证,南宫括是周文王时期的贤士,也是辅佐周文王父子兴周灭纣的一位重臣,上马能战,坐案能书,文武全才,绝非《封神演义》中描述得那样“孔武烈燥,胜少败多”。南宫括当时被西伯候姬昌封居于陕南兴安(今陕西安康岚皋),其境内有叠峦之山,后世因南宫括称之为“南宫山”,今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集峻秀于一身。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封南宫括于冀、鲁之间的平原上,建有南宫城(今河北邢台南宫),后以其子南宫修为首的一支南宫氏族人则随箕子迁徙辽东,成为后世朝鲜、韩国的南宫氏一族。
在南宫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后又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南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南宫氏族人大多尊奉南宫括为得姓始祖。
南宫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东周时期官吏南宫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景王二十五年至周敬王四年(前520年―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成周之地(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史称“周王子朝之乱”。最后,这一叛乱被晋顷公姬弃疾派大军平复。在这一历史时期,跟随王子朝的贵族中有一著名的南宫嚣,为周王室的宫内史,居南宫。周王室的南宫,就是王宫内史们的所居之地,其家族人等便以“南宫”为姓氏,称南宫氏。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将其传承的“夏制九鼎”从朝歌(今河南淇县)搬迁到了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周灭亡是,周平王姬宜臼在公元前770年举迁成周(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又将“九鼎”搬至成周,一直由南宫氏管理。“王子朝乱周以争王”失败之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批人后隐于河南省的南阳地区,再后就不见于史载了,而且,“夏制九鼎”也随之失踪了。
在历代史籍中,皆没有提到“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时是否其中有祭祀之器,只说了“典籍”。但在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稷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王朝之后,遍搜成周王室之地数月,也没有得到大禹铸造的那九只鼎,之后的秦孝文王赢柱、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秦王赢政又继续搜找,皆无下落。因此,有学者就推测是管理周王室重典物品的南宫嚣在逃亡时将之随带至楚国去了,也有学者认为其太也沉重,仓促之间的败逃之人不可能将其迁走,而是埋藏起来了,总之,当时无记载,如此重器从此再无下落。
南宫是汉族复姓,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望族出河南郡、东鲁郡。南宫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南宫氏出自姬姓。关于南宫的起源,最早的是出自周文王四位好友之一的南宫子,他的后代就是南宫氏。另有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时鲁国孟僖子之子括,居于南宫,以地名为姓,得南宫氏。后人随之为南宫氏。又一说,鲁国南宫阅,居于南宫,也以地名为姓,后人因之。据《尚友录》载:“姬姓,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南宫复姓的发源地在东鲁郡(今山东省境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东30里)、东鲁郡(西汉初年置鲁国,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相当于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南宫姓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泛区农场南坡村有几千口人是南宫姓的一聚集地。是明朝万历年从山西洪桐县迁徙而来的一家人。南宫姓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的南营村现有3000多口南宫姓人,是从河南西华县迁居而来,现仍保留有先祖坟墓和墓碑。
如今在中国江西南昌、吉林长春、河北邢台、河南南阳、山东蓬莱、北京、香港等地,均有南宫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东鲁郡:亦称鲁国、鲁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南宫:即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级南宫市,南宫之地自西汉初期置县始,就一直沿用此名。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称南宫子。汉高祖刘邦用南宫子的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乡”,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春秋时期,南宫属晋国之地。战国时期为赵国辖域。秦朝时期属钜鹿郡。西汉时期置南宫县,新莽时期称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南、北旧城);在东南境还置有缭县,故城在城东南二十三里。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其间曾三次封为广川国,三次复为信都郡),后隶信都国(曾改国为郡,后仍为国);缭县初属冀州清河郡,后为清河国(其间时国时郡,几经更迭)。东汉时期省缭县入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汉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为乐成国,汉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国,汉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为安平郡。三国曹魏时期,南宫县属安平郡。晋朝时期,南宫县初为冀州安平国,晋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为长乐国。北魏时期,南宫县属冀州长乐郡,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经县(今威县地)省入,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复析置。北齐时期废南宫县。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复设南宫县,初属冀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隶信都郡。唐朝时期,南宫县初属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改隶冀州,自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冀州隶于河北道,唐龙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唐咸亨三年(壬申,公元672年)复名冀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降为信都郡,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复升为冀州。五代时期,南宫县仍属冀州。宋朝时期,南宫县属河北东路冀州,于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析南宫县之新河镇置新河县,同时南宫县省入;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复设南宫县,而新河县又省入为镇。入金后仍从宋制。元朝时期,于元太宗四年(壬辰,公元1232年)析南宫县原新河县地复设新河县,南宫县属真定路冀州。明朝时期,南宫县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冈(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清朝时期属直隶省冀州。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南宫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辛巳,公元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自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宫县仍为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南宫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年20日,撤销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清河县。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南宫县。南宫县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宫市改隶邢台市管辖。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东鲁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
南宫堂:以望立堂。
一、南宫nán gō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山西之运城、黑龙江之嫩江县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孟僖子之后也。”以地为氏。
2、又云:“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史称“南宫括”者二:其一,周武王臣。武王灭纣,命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乏。见《史记·周本纪》。《汉书·古今人表》作“南宫适”,师古注谓“为文王四友之一”。其二,春秋鲁人,即孟僖子之子仲孙阅,以居南宫,因以为氏(按:故《姓氏考略》注引《世本》称:“鲁有南宫阅,居南宫,因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尝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女。见《史记·仲尼弟子传》。《汉书·古今人表》师古(注)作“南宫縚”;《家语·弟子解》作“南宫韬”;《论语·宪问》作“南宫适”。
3、《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有食邑南宫者,以邑为氏。唐冀州南宫县(今属河北),即其地也。”
二、南宫(南宮)
南宫姓分布:江西修水、台湾台北、吉林延吉、河北满城等地均有此姓。
南宫姓起源:
1、其先有食邑南宫(故城在今河北南宫)者,以官为氏。
2、周文王四友南宫适之后。一说,周文王时八士,有南宫氏,见《世本》。
3、春秋时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居南宫,号南宫敬叔,因以为氏。
4、朝鲜族姓。
南宫姓名人:
南宫括,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南宫诚,宋时分宁(即今江西修水)人,天圣年登科。
郡望:河南,河内。
南宫姓古代名人
南宫适周朝,南宫适是最早的见于文献(《周书·君奭》)的南宫氏名人,是南宫氏的始祖。南宫适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创业时期的重要谋臣和大将,为周朝的开国元勋,裂土受封。周文王时期,文王姬昌招贤纳士,南宫适归附于周文王。《帝王世纪》曰:“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此后,南宫适成为周族的重要大臣,为周族的兴旺,周族的伐商大业,周朝的建立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文王即位之时,南宫适曾经出谋献策。《国语·晋语》记载:“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南宫适是周族的重要谋臣,曾参与了拯救姬昌(即周文王)的行动。西伯侯遭殷纣王软禁之难,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前往探望。受西伯暗示,他们搜集美女、骏马和奇珍异宝入贡商王,使西伯获释。其中,南宫适曾受太公之命到西方义渠之地找到了奇珍异宝骇鸡犀。南宫适作为周族的大将,曾率领周族大军进攻商朝的周边小国。在西伯侯的指挥下,南宫适发动了对黎国的征伐,邻近的邗国来增援黎国,南宫适俘虏了邗国和黎国的二位国君,把邗侯迁往翟,赦免黎侯,让他回国反省。鉴于谋略出众,武功卓越,南宫适成为“文王四友”之一。《周书·君奭》提到文王谋臣,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适五人。武王时,虢叔已死,只剩四人,《尚书大传》称为“文王四友”。文王死后,南宫适继续辅佐武王,成就了伐商大业。武王伐商成功后,南宫适受命将商王搜刮屯积在鹿台的财宝和钜台聚积的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并且与史佚一起将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国家的珍宝玉器迁到了周朝国都。《帝王世纪》曰:“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赈贫民,命南宫伯达史逸,迁九鼎于洛邑,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飨祀于军。”而同一事,《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克殷之初,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适、史佚展九鼎保玉。周朝建立后,南宫适又成为武王的重臣。《周书·泰誓》《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武王称自己有“乱(治)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据马融、郑玄考证南宫适就是武王所称的十个重要大臣之一。南宫适还是成王的辅国重臣之一。《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太史佚,入则大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南宫适言语谨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孟皮之女)嫁给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龚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汝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南宫子”。又称南宫子,西周著名贤者、重臣。所谓“文王四友南宫子”,依照史籍《史记·周本纪》的师古注,指的就是南宫适。据考证,南宫适是周文王四友之一,武王兴周灭纣时的贤臣。周武王灭商后,命南宫适拆掉纣王所建的鹿台,打开纣王的粮仓,以赈济贫弱萌隶。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南宫长万春秋(?-公元前682年),亦作南宫万,宋国将领。公元前684年,南宫长万在乘丘之战中,兵败遭俘,后得以释放回国。公元前683年,南宫长万跟随宋闵公打猎时,与宋闵公争夺猎物,宋闵公大怒,辱骂南宫长万是俘虏,南宫长万因此心怀怨恨。公元前682年,南宫长万杀害宋闵公和大夫仇牧、太宰华督,拥立公子游为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亡。同年,萧叔大心与宋国公族杀死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南宫长万逃到陈国。宋国人以重金贿赂陈国人,请求归还南宫长万,陈国人设计将南宫长万灌醉后送回宋国,宋国人将南宫长万剁成肉酱。
南宫牛(?―前681年),南宫万弟。前681年,被萧邑大夫和宋都逃来的公子们联合击杀。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东鲁郡:亦称鲁国、鲁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南宫:即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级南宫市,南宫之地自西汉初期置县始,就一直沿用此名。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称南宫子。汉高祖刘邦用南宫子的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乡”,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春秋时期,南宫属晋国之地。战国时期为赵国辖域。秦朝时期属钜鹿郡。西汉时期置南宫县,新莽时期称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南、北旧城);在东南境还置有缭县,故城在城东南二十三里。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其间曾三次封为广川国,三次复为信都郡),后隶信都国(曾改国为郡,后仍为国);缭县初属冀州清河郡,后为清河国(其间时国时郡,几经更迭)。东汉时期省缭县入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汉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为乐成国,汉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国,汉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为安平郡。三国曹魏时期,南宫县属安平郡。晋朝时期,南宫县初为冀州安平国,晋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为长乐国。北魏时期,南宫县属冀州长乐郡,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经县(今威县地)省入,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复析置。北齐时期废南宫县。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复设南宫县,初属冀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隶信都郡。唐朝时期,南宫县初属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改隶冀州,自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冀州隶于河北道,唐龙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唐咸亨三年(壬申,公元672年)复名冀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降为信都郡,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复升为冀州。五代时期,南宫县仍属冀州。宋朝时期,南宫县属河北东路冀州,于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析南宫县之新河镇置新河县,同时南宫县省入;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复设南宫县,而新河县又省入为镇。入金后仍从宋制。元朝时期,于元太宗四年(壬辰,公元1232年)析南宫县原新河县地复设新河县,南宫县属真定路冀州。明朝时期,南宫县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冈(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清朝时期属直隶省冀州。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南宫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辛巳,公元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自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宫县仍为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南宫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年20日,撤销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清河县。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南宫县。南宫县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宫市改隶邢台市管辖。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东鲁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
南宫堂:以望立堂。
一、南宫nán gō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山西之运城、黑龙江之嫩江县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孟僖子之后也。”以地为氏。
2、又云:“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史称“南宫括”者二:其一,周武王臣。武王灭纣,命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乏。见《史记·周本纪》。《汉书·古今人表》作“南宫适”,师古注谓“为文王四友之一”。其二,春秋鲁人,即孟僖子之子仲孙阅,以居南宫,因以为氏(按:故《姓氏考略》注引《世本》称:“鲁有南宫阅,居南宫,因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尝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女。见《史记·仲尼弟子传》。《汉书·古今人表》师古(注)作“南宫縚”;《家语·弟子解》作“南宫韬”;《论语·宪问》作“南宫适”。
3、《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有食邑南宫者,以邑为氏。唐冀州南宫县(今属河北),即其地也。”
二、南宫(南宮)
南宫姓分布:江西修水、台湾台北、吉林延吉、河北满城等地均有此姓。
南宫姓起源:
1、其先有食邑南宫(故城在今河北南宫)者,以官为氏。
2、周文王四友南宫适之后。一说,周文王时八士,有南宫氏,见《世本》。
3、春秋时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居南宫,号南宫敬叔,因以为氏。
4、朝鲜族姓。
南宫姓名人:
南宫括,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南宫诚,宋时分宁(即今江西修水)人,天圣年登科。
郡望:河南,河内。
一、南宫nán gō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山西之运城、黑龙江之嫩江县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孟僖子之后也。”以地为氏。
2、又云:“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史称“南宫括”者二:其一,周武王臣。武王灭纣,命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乏。见《史记·周本纪》。《汉书·古今人表》作“南宫适”,师古注谓“为文王四友之一”。其二,春秋鲁人,即孟僖子之子仲孙阅,以居南宫,因以为氏(按:故《姓氏考略》注引《世本》称:“鲁有南宫阅,居南宫,因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尝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女。见《史记·仲尼弟子传》。《汉书·古今人表》师古(注)作“南宫縚”;《家语·弟子解》作“南宫韬”;《论语·宪问》作“南宫适”。
3、《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有食邑南宫者,以邑为氏。唐冀州南宫县(今属河北),即其地也。”
二、南宫(南宮)
南宫姓分布:江西修水、台湾台北、吉林延吉、河北满城等地均有此姓。
南宫姓起源:
1、其先有食邑南宫(故城在今河北南宫)者,以官为氏。
2、周文王四友南宫适之后。一说,周文王时八士,有南宫氏,见《世本》。
3、春秋时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居南宫,号南宫敬叔,因以为氏。
4、朝鲜族姓。
南宫姓名人:
南宫括,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南宫诚,宋时分宁(即今江西修水)人,天圣年登科。
郡望:河南,河内。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东鲁郡:亦称鲁国、鲁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南宫:即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级南宫市,南宫之地自西汉初期置县始,就一直沿用此名。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称南宫子。汉高祖刘邦用南宫子的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乡”,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春秋时期,南宫属晋国之地。战国时期为赵国辖域。秦朝时期属钜鹿郡。西汉时期置南宫县,新莽时期称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南、北旧城);在东南境还置有缭县,故城在城东南二十三里。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其间曾三次封为广川国,三次复为信都郡),后隶信都国(曾改国为郡,后仍为国);缭县初属冀州清河郡,后为清河国(其间时国时郡,几经更迭)。东汉时期省缭县入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汉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为乐成国,汉延光元年(壬戌,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国,汉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为安平郡。三国曹魏时期,南宫县属安平郡。晋朝时期,南宫县初为冀州安平国,晋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为长乐国。北魏时期,南宫县属冀州长乐郡,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经县(今威县地)省入,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复析置。北齐时期废南宫县。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复设南宫县,初属冀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隶信都郡。唐朝时期,南宫县初属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改隶冀州,自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冀州隶于河北道,唐龙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唐咸亨三年(壬申,公元672年)复名冀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降为信都郡,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复升为冀州。五代时期,南宫县仍属冀州。宋朝时期,南宫县属河北东路冀州,于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析南宫县之新河镇置新河县,同时南宫县省入;宋熙宁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复设南宫县,而新河县又省入为镇。入金后仍从宋制。元朝时期,于元太宗四年(壬辰,公元1232年)析南宫县原新河县地复设新河县,南宫县属真定路冀州。明朝时期,南宫县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冈(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清朝时期属直隶省冀州。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南宫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辛巳,公元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自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宫县仍为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南宫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年20日,撤销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清河县。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南宫县。南宫县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宫市改隶邢台市管辖。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东鲁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
南宫堂:以望立堂。
一、南宫nán gōng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山西之运城、黑龙江之嫩江县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孟僖子之后也。”以地为氏。
2、又云:“或言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史称“南宫括”者二:其一,周武王臣。武王灭纣,命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乏。见《史记·周本纪》。《汉书·古今人表》作“南宫适”,师古注谓“为文王四友之一”。其二,春秋鲁人,即孟僖子之子仲孙阅,以居南宫,因以为氏(按:故《姓氏考略》注引《世本》称:“鲁有南宫阅,居南宫,因为氏。”)字子容,亦称南容,孔子弟子,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读《诗》尝三复《白圭》之章,孔子妻以兄女。见《史记·仲尼弟子传》。《汉书·古今人表》师古(注)作“南宫縚”;《家语·弟子解》作“南宫韬”;《论语·宪问》作“南宫适”。
3、《姓氏词典》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其先有食邑南宫者,以邑为氏。唐冀州南宫县(今属河北),即其地也。”
二、南宫(南宮)
南宫姓分布:江西修水、台湾台北、吉林延吉、河北满城等地均有此姓。
南宫姓起源:
1、其先有食邑南宫(故城在今河北南宫)者,以官为氏。
2、周文王四友南宫适之后。一说,周文王时八士,有南宫氏,见《世本》。
3、春秋时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居南宫,号南宫敬叔,因以为氏。
4、朝鲜族姓。
南宫姓名人:
南宫括,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南宫诚,宋时分宁(即今江西修水)人,天圣年登科。
郡望:河南,河内。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