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mù ]

读音:mù

拼音:mu

简繁:慕

五笔:AJDN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AJDN

笔画:14画

吉凶:吉

仓颉:TAKP

结构:上下

郑码:EKGU

四角:44338

区位:3629

统一码:6155

异体字:?

英汉互译:long for,desire,admire

笔顺:横、竖、竖、竖、横折、横、横、横、撇、捺、竖钩、点、点、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112018年2014年
2013年3612007年2006年391
1995年3631987年1982年21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29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慕姓起源一

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慕姓起源二

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慕姓起源三

出自远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于某《百家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就是幕氏。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幕姓演变为慕姓;4、慕姓源于晋太子申生(谥号慕君)——出自中国民俗学会编的<>第13章的;

慕姓起源四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鄂诺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着姓,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慕氏等。

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九位门阀。慕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也有分布。

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

河南许昌大慕庄有慕姓4000多口人,家谱记载是源于明初山西洪洞县.

安徽涡阳一带有其后裔近万人,而且其居住村庄也大都冠有“慕”字称谓。

陕西吴堡慕家原分布慕姓约几千人,

山东栖霞市慕姓人口也有几千人.

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姓子孙遍布,约有上万人。

山东龙口市(原来叫黄县)也有几个村姓慕的,但不知族上从何地迁此。山东龙口市(原黄县)慕姓主要分布在原丰仪包括慕院夼、大慕家、丰仪炉、丰仪店等村,另外兰高镇麻院慕家也以慕姓为主,据村志所讲从云南搬迁来。丰仪慕姓据传是从栖霞铁口搬迁过来的,后来修王屋水库丰仪店等村的慕姓村民外迁至东江附近的也有一部分。

山东栖霞市上瑶沟村亦为慕氏家族,祖上迁入原因不详。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距天安门仅六十二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南大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战国时期为燕国城邑,秦朝时期置涿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为范阳郡。元朝时期为涿州路。明、清两朝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期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长期以来,涿州接受北京的辐射带动,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京郊型县城经济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王朝时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之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他与其子驻防于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平凉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庆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今开封有慕氏。”

2、其注又引《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

3、或为党项人姓。《续通志·氏族略》载:“(西)夏枢密使慕有弟、慕睿。”望出吴兴。金代有慕洧,熙河经略使;元代有慕完,刑部侍郎;明代有慕容,监察御史;清代有慕天颜,康熙间江苏巡抚。

历史名人

慕姓古代名人

慕湘(1917-1988),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山东省蓬莱县人。1923年入县立女子小学读书,叁年后转入志成小学,1929年入县立职业补习学校,1930年考入莱阳山东省立乡村师范。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被学校开除。回乡成立尘烟文艺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受国民党县党部警告而停办。1935年在乡村教书,躲避国民党当局抓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出走天津。1936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学联举办的义务教学团。任南郊王兰庄义学校长,秘密组织农民救国会。1936年底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太原县牺牲同盟会特派员。太原失守后,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被编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任支队政治主任。1938年战总会被阎锡山取消,部队缩编为山西保安二区1支队2营,任政治教导员。不久部队又改编为山西新军暂1师36团2营,仍任政治教导员。1940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毕业,任晋西北8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1943年在晋绥党校参加整风,因地下工作一段历史无人证明,一度成为“抢救对象”。,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晋绥日报社编辑,后到绥蒙区党委城工部工作,调任绥蒙军区陶集骑兵支队政委、陶集大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任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8年任绥蒙军区11旅44团政委,1949年任绥远军区23师政治部副主任。

慕施蒙唐朝,渤海国大将军

慕昌桂唐朝,渤海国将军

慕伉宋朝,奉大夫

慕完元朝,新乡人,做刑部侍郎的官,善决狱,执法公正,深受好评,至顺间封魏郡公。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慕天颜清朝,字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实际应用,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在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造福一方百姓,千古流芳。唐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

慕甲荣清朝,字冠栌,清乾隆许州城西慕庄人。潜心经史,留心训古,为文剖析理蕴,精刻沉实。甲寅以拔贡中举,秉铎禹州。著有《述德堂大小塾课先人言》刊刻行世。并著有诗、古文、词藏于家。世称慕夫子。现有《述德堂训蒙》、《述德堂稿》、《述德堂小草》传世。

慕连山清朝,许昌嘉庆年举人,任中牟教谕。

慕根宋朝,高僧。

慕容明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

慕姓近代名人

慕寿祺生于1874年11月12日,卒于1947年12月3日,字子介,号少堂,镇原县平泉镇古城山人。他是甘肃民主革命的领袖人物,博古通今的知名学者。他出生于书香之家,父慕暲,清光绪时举人,历任宁夏固原学政、西宁教谕、宁灵厅教授。寿祺赋性聪颖,勤奋笃学。幼随父读书,受到良好教育。1903年考中举人,次年被甘肃高等学堂聘为历史主任教员兼经学分教。1908年赴京考职,以“二等试用”签分四川试用盐大使,未赴任,同年以劳绩保荐知县分发山西,再次辞任,仍供教职。由于他教学成绩卓著,在学界声名远播,全国教育联合会遂委派他去东南各省考察学务。他在北京、天津、武汉及浙江、荆楚、齐鲁等地拜访名流,关注时政,目睹列强横行,朝廷腐朽软弱和东南各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坚定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志向,亲自参与所到各地教育界反帝反清斗争。途经安徽时结识了张掖举人、候补同知王之佐,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遂经王介绍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回兰州后,向甘肃教育界提交《调查录》8卷,针砭旧教育积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方略,其真知灼见被甘肃教育界同仁誉为“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

郡望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距天安门仅六十二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南大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战国时期为燕国城邑,秦朝时期置涿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为范阳郡。元朝时期为涿州路。明、清两朝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期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长期以来,涿州接受北京的辐射带动,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京郊型县城经济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王朝时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之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他与其子驻防于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平凉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庆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今开封有慕氏。”

2、其注又引《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

3、或为党项人姓。《续通志·氏族略》载:“(西)夏枢密使慕有弟、慕睿。”望出吴兴。金代有慕洧,熙河经略使;元代有慕完,刑部侍郎;明代有慕容,监察御史;清代有慕天颜,康熙间江苏巡抚。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今开封有慕氏。”

2、其注又引《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

3、或为党项人姓。《续通志·氏族略》载:“(西)夏枢密使慕有弟、慕睿。”望出吴兴。金代有慕洧,熙河经略使;元代有慕完,刑部侍郎;明代有慕容,监察御史;清代有慕天颜,康熙间江苏巡抚。

堂号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处京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经济圈的紧密层,距天安门仅六十二公里,被誉为首都的“南大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两千三百余年。战国时期为燕国城邑,秦朝时期置涿县,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为范阳郡。元朝时期为涿州路。明、清两朝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期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长期以来,涿州接受北京的辐射带动,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京郊型县城经济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庆阳府:即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王朝时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之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他与其子驻防于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平凉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庆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昌乐、东平,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今开封有慕氏。”

2、其注又引《路史》云:“慕容氏之后有慕氏。”

3、或为党项人姓。《续通志·氏族略》载:“(西)夏枢密使慕有弟、慕睿。”望出吴兴。金代有慕洧,熙河经略使;元代有慕完,刑部侍郎;明代有慕容,监察御史;清代有慕天颜,康熙间江苏巡抚。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