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méi ]

读音:méi

拼音:mei

简繁:梅

五笔:STXU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STXU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DOWY

结构:左右

郑码:FMZY

四角:48957

区位:3523

统一码:6885

异体字:坆,某,栂,楳,槑,?,?,?,?

英汉互译:plums,prunes,surname

笔顺:横、竖、撇、点、撇、横、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82018年2014年
2013年1472007年2006年157
1995年1031987年1361982年205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45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

梅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醢,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旧唐书》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朝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纣王时在朝任卿士。他为人正直敢言,见纣王荒淫无道,几次冒颜进谏,纣王不纳。时有臣劝他,忠言逆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而梅伯却慷慨陈词:“文谏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还要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他依然如故,凡遇纣王无道,即当庭指出,纣王忍无可忍,就把梅伯杀了,还残忍地把梅伯的尸体剁成肉酱,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灭商后,封梅伯之裔于湖北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称梅姓。他们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

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梅姓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东部、赣闽北部、湖南东北部、云南、贵州大部、广西西端、四川西南、重庆南端、黑龙江东部,分布率大约为0.12%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3.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6%的梅姓人群。在赣闽中部、湖南北部、贵州东部、广西中西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河南中部、鲁皖苏交界地区、黑龙江西部、吉林东北、辽宁南端,梅姓在人群中分布率大约在0.08-0.1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5%,居住了大约13%的梅姓人群。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辖地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等。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宣城郡: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

文山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县等。东汉隶牂牁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东昌乐),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汉中堂:秦朝梅徽避乱迁陕西汉中,子孙发展后建祠称汉中堂。

内江堂:明洪武年间,有梅氏一支迁四川内江,子孙建祠堂称内江堂。

麻城堂:两汉时期,梅观颐偕李氏为避王莽之乱,迁湖北麻城,子孙建祠称麻城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盘龙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马关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阳堂。商王朝子姓源出东夷的一支,以北海玄鸟为图腾,封地梅国在青州,地望北海,因建宗祠称北海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宣州堂、宛陵堂。宋人梅尧臣,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著有《宛陵集》,世称宛陵先生。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北海堂后裔夏壬祖转封汝南侯,其堂号便是汝南堂。

绩学堂:清朝天文学家梅文鼎擅诗文,子孙建祠称绩学堂。

尉仙堂:西汉寿春人梅福,官南昌尉,子孙建祠称尉仙堂。

太公堂:明朝梅士毅避乱迁贵州遵义府,子孙在綦江太公山定居。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33年),子孙在太公山梁家山建立祠堂,称梅家祠堂。

余庆堂:广西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梅氏宗祠余庆堂。

一、m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苗、黎、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又引宋濂《梅府君墓志铭》云:“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代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氏。”此以国为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据《三国志·魏志》注云:“南蛮有梅姓。”

3、又据《旧唐书》注云:“北狄奚酋长有梅姓。”

4、黎族之梅姓,分布海南之保亭一带。由王姓“抽签改姓”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黎族》。

5、由清代满族姓梅佳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梅”而得。汉代有梅福,寿县人,南昌尉;宋代有梅尧臣,宣城人,诗人;清代有梅文鼎;当代有梅兰芳,京剧艺术大师。

二、

梅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74%。

梅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封梅伯玄孙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梅国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

2、汉时南蛮有梅姓,见《魏书》。

3、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旧唐书》。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氏。今满族姓。

5、清贵州贵阳府开州梅氏土司始于唐朝。

6、土家、彝、蒙古(255、344)、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名人:

梅鋗,汉时益阳人,长沙王。

郡望:汝南。

三、

梅姓起源:见《直韵》。

历史名人

梅姓古代名人

梅鋗汉朝,越王勾踐後代,漢朝名將,封為「台侯」。

梅尧臣北宋,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梅殷明朝,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的女婿,靖難之役人物。

梅执礼北宋,浦江通化(今属兰溪梅)抗金民族英雄崇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梅询北宋,宣城官员太常丞、三司户部判官

梅之焕明代,麻城诗人、官员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

梅月明代,普定卫(今安顺)官员有“梅月双清之谣”之说

梅鼎祚明代,宣城曲作家有《青泥莲花记》、《宛雅》等

梅清清代,宣城画家、诗人顺治年间举人

梅庚清代,宣城画家、诗人有《南雅集》、《知我录》等

梅成清代,宣城大臣、天文数学家官至左都御史

梅文鼎清代,宣城数学家、天文学家著作主要有《平三角举要》等

梅朗中清代,宣城画家有《书带园集》

梅曾亮清代,上元(今南京)官员、古文学家有《柏枧山房文集》

梅姓近代名人

梅貽琦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梅志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傳記作家,胡風的夫人。

梅龚彬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

梅汝璈中國法學家,二戰公審日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之中國代表法官。

梅贻琦民国,天津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辖地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等。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宣城郡: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

文山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县等。东汉隶牂牁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东昌乐),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汉中堂:秦朝梅徽避乱迁陕西汉中,子孙发展后建祠称汉中堂。

内江堂:明洪武年间,有梅氏一支迁四川内江,子孙建祠堂称内江堂。

麻城堂:两汉时期,梅观颐偕李氏为避王莽之乱,迁湖北麻城,子孙建祠称麻城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盘龙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马关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阳堂。商王朝子姓源出东夷的一支,以北海玄鸟为图腾,封地梅国在青州,地望北海,因建宗祠称北海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宣州堂、宛陵堂。宋人梅尧臣,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著有《宛陵集》,世称宛陵先生。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北海堂后裔夏壬祖转封汝南侯,其堂号便是汝南堂。

绩学堂:清朝天文学家梅文鼎擅诗文,子孙建祠称绩学堂。

尉仙堂:西汉寿春人梅福,官南昌尉,子孙建祠称尉仙堂。

太公堂:明朝梅士毅避乱迁贵州遵义府,子孙在綦江太公山定居。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33年),子孙在太公山梁家山建立祠堂,称梅家祠堂。

余庆堂:广西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梅氏宗祠余庆堂。

一、m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苗、黎、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又引宋濂《梅府君墓志铭》云:“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代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氏。”此以国为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据《三国志·魏志》注云:“南蛮有梅姓。”

3、又据《旧唐书》注云:“北狄奚酋长有梅姓。”

4、黎族之梅姓,分布海南之保亭一带。由王姓“抽签改姓”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黎族》。

5、由清代满族姓梅佳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梅”而得。汉代有梅福,寿县人,南昌尉;宋代有梅尧臣,宣城人,诗人;清代有梅文鼎;当代有梅兰芳,京剧艺术大师。

二、

梅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74%。

梅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封梅伯玄孙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梅国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

2、汉时南蛮有梅姓,见《魏书》。

3、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旧唐书》。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氏。今满族姓。

5、清贵州贵阳府开州梅氏土司始于唐朝。

6、土家、彝、蒙古(255、344)、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名人:

梅鋗,汉时益阳人,长沙王。

郡望:汝南。

三、

梅姓起源:见《直韵》。

姓氏源流

一、m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苗、黎、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又引宋濂《梅府君墓志铭》云:“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代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氏。”此以国为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据《三国志·魏志》注云:“南蛮有梅姓。”

3、又据《旧唐书》注云:“北狄奚酋长有梅姓。”

4、黎族之梅姓,分布海南之保亭一带。由王姓“抽签改姓”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黎族》。

5、由清代满族姓梅佳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梅”而得。汉代有梅福,寿县人,南昌尉;宋代有梅尧臣,宣城人,诗人;清代有梅文鼎;当代有梅兰芳,京剧艺术大师。

二、

梅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74%。

梅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封梅伯玄孙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梅国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

2、汉时南蛮有梅姓,见《魏书》。

3、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旧唐书》。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氏。今满族姓。

5、清贵州贵阳府开州梅氏土司始于唐朝。

6、土家、彝、蒙古(255、344)、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名人:

梅鋗,汉时益阳人,长沙王。

郡望:汝南。

三、

梅姓起源:见《直韵》。

堂号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辖地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等。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宣城郡: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

文山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县等。东汉隶牂牁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东昌乐),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汉中堂:秦朝梅徽避乱迁陕西汉中,子孙发展后建祠称汉中堂。

内江堂:明洪武年间,有梅氏一支迁四川内江,子孙建祠堂称内江堂。

麻城堂:两汉时期,梅观颐偕李氏为避王莽之乱,迁湖北麻城,子孙建祠称麻城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盘龙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马关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阳堂。商王朝子姓源出东夷的一支,以北海玄鸟为图腾,封地梅国在青州,地望北海,因建宗祠称北海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宣州堂、宛陵堂。宋人梅尧臣,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著有《宛陵集》,世称宛陵先生。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北海堂后裔夏壬祖转封汝南侯,其堂号便是汝南堂。

绩学堂:清朝天文学家梅文鼎擅诗文,子孙建祠称绩学堂。

尉仙堂:西汉寿春人梅福,官南昌尉,子孙建祠称尉仙堂。

太公堂:明朝梅士毅避乱迁贵州遵义府,子孙在綦江太公山定居。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33年),子孙在太公山梁家山建立祠堂,称梅家祠堂。

余庆堂:广西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梅氏宗祠余庆堂。

一、méi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苗、黎、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商纣时有梅伯,以国为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又引宋濂《梅府君墓志铭》云:“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代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氏。”此以国为氏,系出子姓。

2、《姓氏考略》据《三国志·魏志》注云:“南蛮有梅姓。”

3、又据《旧唐书》注云:“北狄奚酋长有梅姓。”

4、黎族之梅姓,分布海南之保亭一带。由王姓“抽签改姓”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黎族》。

5、由清代满族姓梅佳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梅”而得。汉代有梅福,寿县人,南昌尉;宋代有梅尧臣,宣城人,诗人;清代有梅文鼎;当代有梅兰芳,京剧艺术大师。

二、

梅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74%。

梅姓起源:

1、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封梅伯玄孙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梅国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南。

2、汉时南蛮有梅姓,见《魏书》。

3、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旧唐书》。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氏。今满族姓。

5、清贵州贵阳府开州梅氏土司始于唐朝。

6、土家、彝、蒙古(255、344)、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梅姓名人:

梅鋗,汉时益阳人,长沙王。

郡望:汝南。

三、

梅姓起源:见《直韵》。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