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fàn ]

读音:fàn

拼音:fan

简繁:範

五笔:AIBB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AIBB

笔画:8画

吉凶:吉

仓颉:TESU

结构:上下

郑码:EVYY

四角:44112

区位:2322

统一码:8303

异体字:?,?,範,笵

英汉互译:surname,bee-like insect

笔顺:横、竖、竖、点、点、提、横折钩、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92018年592014年62
2013年592007年592006年51
1995年641987年611982年65
明朝52元朝41宋朝21
北宋46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范姓主要源自:祁姓。

范姓起源一

出自祁姓,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为范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长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始祖。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为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杀死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最终被四卿打败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范姓起源二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范姓起源三

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时期,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在汉朝时期为象林郡,“林邑”就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秦、汉时期,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立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邑王。

史书记载,“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复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辅臣范文继位。

范文,原来是日南郡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菩跋摩的奴仆,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本不姓范。后来由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并将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称为范椎。

范文从小就经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器械。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成为了林邑王范逸的重要辅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立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楼里,愿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来伺候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死。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兼并,最后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

至晋永和三年(公元418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人参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占据了整个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要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割据地区势力。

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纷,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今天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当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副总理范家谦,就是范文的后裔子孙。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复归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为汉族。

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源流五: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时期称孛术鲁氏(孛鲁术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

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

即范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其后,又有范献子,在晋国六卿中。后来,范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韩、赵、魏四氏所驱逐、消灭,此乃三家分晋之前夜。[5]

顺阳范氏,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兴起于顺阳郡(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 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

因战国的越相范蠡的籍贯 [6] 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处极刑后,其余二子也不知所终,致使顺阳范氏之后的世系开始不明,无从考证。还有资料称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自范县徙居顺阳。

范氏自战国范蠡后由于世系不明,子孙又不闻达,致使其后范氏很少有人见显于历史,范氏在魏晋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晋,范晷的出现才使顺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峰回路转。依照田余庆先生所论定义,顺阳范氏于两晋始应属新出门户。作为两晋南朝顺阳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出现对顺阳范氏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范晷以士起家,进取登仕,正是因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孙在门阀阶层形成的两晋时期开始凭其余荫,入仕为官,几代之后,门第兴盛,终使顺阳范氏成为两晋南朝的世族之家。

东晋一朝,顺阳范氏成员家族兴儒学,助儒学皇权,但终究难抗玄学门阀政治,屡受排挤,成为皇权与门阀政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及至南朝,范泰本创新局面,甚得刘宋皇权青睐。但其子范晔又惹祸端,使得顺阳范氏受诛牵连者甚众。其后虽有梁初范云以振顺阳范氏,然其后代又不通显。至陈,顺阳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样,又复归西晋以前难显于史的状态。在经历了两晋南朝的辉煌之后,顺阳范氏最后又蔑尔无闻。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地区。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南阳郡

高平郡

钱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内郡

山阳郡

外黄县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一、f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苗、京、水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处随及范,故经传见三族焉。范,晋邑也,其地濮州范县是也。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奔晋为范氏。”

2、《姓氏词典》据《姓考》注云:“系氾姓加草所改。”

3、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范佳氏、博都哩氏或改为单字姓“范”。见《满族姓氏录》。

4、为範姓简化而得。

二、(範)f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以器具为姓氏。”範,亦作笵,铸造所用之模具。《姓氏考略》注“范师”云:“范与笵同。范师,为笵金之工师。以为氏。”范,或写作笵。而笵,亦写作范。

三、

范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62%。

范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尧之后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官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为诸侯盟主,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子孙遂以范为氏。

3、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范佳氏、博都里氏等均有改姓范氏者。今满族姓。

5、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范姓名人:

范蠡,春秋时楚三户人,与文种同事勾践,灭吴后,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适齐。

郡望:高平。

四、

范姓起源:晋大夫范氏之后有范氏,别为一族。

范姓名人:

范依,汉时人,字少公。范昱,宋时饶州人,登科。

郡望:番阳。

历史名人

范姓古代名人

范会春秋(约前660年-前583年),范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范姓得姓始祖。他执政时以教民劝化为务,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国。

范燮春秋(?-前574年),范文子,范会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中军佐,被誉为是晋国良识派大夫。

范匄春秋(?-前548年),范宣子,范燮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剪除栾氏党族,制定《范宣子刑书》,使得晋国进入六卿专权时代,并由礼治走向法治。

范鞅春秋(?-前501年),范献子,范匄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架空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范吉射春秋,范昭子,范鞅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下军佐。他是晋国六卿中范氏的最后一代宗主,最终在六卿内讧中败亡,与中行氏一同出奔齐国。

范蠡春秋(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称鸱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越国大夫,曾献策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官至上将军,后归隐经商,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财神。

范雎战国(?-前255年),又称范且,魏国芮城人,战国末期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拜为相国,封于应,号为应侯。

范座战国,战国末期魏国宰相,魏安釐王时担任相国。赵国上卿虞卿曾建议赵孝成王以百里土地换取魏安釐王杀死范座。范增,居巢人,秦末谋略家,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王,后成为项羽的首席谋臣幕僚,被尊称为亚父,辅佐他建立西楚霸业,封历阳侯。

范明友西汉(?-前66年),陇西人,西汉将领,霍光的女婿,在对匈奴、乌桓、羌的战争中建有战功,历任羌骑校尉、中郎将、度辽将军、光禄勋,历封平陵侯、关内侯。

范升东汉,字辩卿,代郡人。东汉经学家,曾任易经博士。

范迁东汉(?-66年),字子庐,沛国人,东汉宰相,官至司徒。他担任渔阳郡太守时,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持身俭约,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范式东汉,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东汉名士,有“鸡黍之交”的典故流传后世,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

范冉东汉(112年-185年),又称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东汉名士,马融的弟子,精通五经,曾被汉桓帝任命为莱芜县长,但没有就职。因家中贫穷,被时人称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范滂东汉(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东汉名士,与郭林宗、宗慈等人并称八顾,因抑制豪强,反对十常侍,党锢之祸时死于狱中。

范文若明朝,字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戏曲家。

范钦明朝(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景文明朝(1587-1644),字梦叔,号思仁,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死,谥文贞(文忠)。

范淑泰明朝(?-1642),字通也,大来,又字木渐。在生在范氏这样的家庭里,自幼跟从叔父范廷辅读书,立志以天下事为己任。他24岁中举,次年中崇祯戊辰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工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等。

范文程清朝(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承谟清朝(1624-1676),字觐公,一字螺山,镶黄旗汉军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顺治九年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任上历勘浙江荒田,请免赋三十余万亩,赈灾抚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乱”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杀。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公。诗宗盛唐,字则骨劲神清,法兼颜、米。

范承勋清朝(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三藩叛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裁贵州卫所二十五,改并为州县。多次疏请免、缓征当地逋赋。赈淮扬灾荒,监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当世(1854-1905),近代诗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清朝(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清代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姓近代名人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云、仲芸,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绍兴人。著名当代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还著有:《中国近代史》、《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唐朝佛教》、《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县人,字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鸿仙(1882-1914),安徽省合肥县北乡杏店村人。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铁血军总司令。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山东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郡望

南阳郡

高平郡

钱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内郡

山阳郡

外黄县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一、f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苗、京、水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处随及范,故经传见三族焉。范,晋邑也,其地濮州范县是也。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奔晋为范氏。”

2、《姓氏词典》据《姓考》注云:“系氾姓加草所改。”

3、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范佳氏、博都哩氏或改为单字姓“范”。见《满族姓氏录》。

4、为範姓简化而得。

二、(範)f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以器具为姓氏。”範,亦作笵,铸造所用之模具。《姓氏考略》注“范师”云:“范与笵同。范师,为笵金之工师。以为氏。”范,或写作笵。而笵,亦写作范。

三、

范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62%。

范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尧之后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官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为诸侯盟主,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子孙遂以范为氏。

3、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范佳氏、博都里氏等均有改姓范氏者。今满族姓。

5、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范姓名人:

范蠡,春秋时楚三户人,与文种同事勾践,灭吴后,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适齐。

郡望:高平。

四、

范姓起源:晋大夫范氏之后有范氏,别为一族。

范姓名人:

范依,汉时人,字少公。范昱,宋时饶州人,登科。

郡望:番阳。

姓氏源流

一、f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苗、京、水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处随及范,故经传见三族焉。范,晋邑也,其地濮州范县是也。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奔晋为范氏。”

2、《姓氏词典》据《姓考》注云:“系氾姓加草所改。”

3、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范佳氏、博都哩氏或改为单字姓“范”。见《满族姓氏录》。

4、为範姓简化而得。

二、(範)f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以器具为姓氏。”範,亦作笵,铸造所用之模具。《姓氏考略》注“范师”云:“范与笵同。范师,为笵金之工师。以为氏。”范,或写作笵。而笵,亦写作范。

三、

范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62%。

范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尧之后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官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为诸侯盟主,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子孙遂以范为氏。

3、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范佳氏、博都里氏等均有改姓范氏者。今满族姓。

5、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范姓名人:

范蠡,春秋时楚三户人,与文种同事勾践,灭吴后,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适齐。

郡望:高平。

四、

范姓起源:晋大夫范氏之后有范氏,别为一族。

范姓名人:

范依,汉时人,字少公。范昱,宋时饶州人,登科。

郡望:番阳。

堂号

南阳郡

高平郡

钱塘郡

敦煌郡

汝南郡

河内郡

山阳郡

外黄县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是以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一、f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苗、京、水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陶唐之裔。历虞、夏、商、周。成王迁之杜,为伯;宣王杀杜伯,其子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其子孙处随及范,故经传见三族焉。范,晋邑也,其地濮州范县是也。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奔晋为范氏。”

2、《姓氏词典》据《姓考》注云:“系氾姓加草所改。”

3、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范佳氏、博都哩氏或改为单字姓“范”。见《满族姓氏录》。

4、为範姓简化而得。

二、(範)f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监利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注云:“以器具为姓氏。”範,亦作笵,铸造所用之模具。《姓氏考略》注“范师”云:“范与笵同。范师,为笵金之工师。以为氏。”范,或写作笵。而笵,亦写作范。

三、

范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6%,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62%。

范姓起源:

1、系自祁姓。帝尧之后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官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为诸侯盟主,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故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子孙遂以范为氏。

3、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范佳氏、博都里氏等均有改姓范氏者。今满族姓。

5、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范姓名人:

范蠡,春秋时楚三户人,与文种同事勾践,灭吴后,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适齐。

郡望:高平。

四、

范姓起源:晋大夫范氏之后有范氏,别为一族。

范姓名人:

范依,汉时人,字少公。范昱,宋时饶州人,登科。

郡望:番阳。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