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45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鉏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姜姓。
鉏姓鉏姓起源一
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又称“夷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谓为氏。穷鉏氏,即有穷氏,以地命氏。鉏,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当地亦称兴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城区南约五公里处,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的山。据典籍《集韵》注释:“鉏,详余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传·成公十八年》中记录有西鉏吾,即读音为xú(ㄒㄩˊ),是东夷族有穷氏族人所读之豫音。到了春秋时期,羿的后代自鉏地迁于穷石(今山东德州)之后,鲁国人读其音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讹为chí(ㄔˊ),属异地音讹所致。但实际上,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原居豫鲁之交处,至 今河南省的台前县一带仍读其音为xú(ㄒㄩˊ)。古鉏国,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迁其国至 今山东省的德州市一带,这在史籍《左传·襄公四年》中有记载:“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在夏王朝时期,传说中的神箭手羿就曾跟从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玉函山学剑术与箭术。因为玉函山“有玄石,火之有玄液,淬之以为器,利斫黄金”,因而称为“鉏”,古代史籍中记作鉏国(今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
在史籍《夏本记》中记载,羿出生于射正官的家庭,射正官是夏王朝中执掌弓箭、训练射手的官员,所以羿自小练得箭法如神,并且他的手又长而有力,能拉强弓,又肯刻苦练习,所以羿的箭术越发地高强。后来,夏王朝的君主太康整天就知道游玩渔猎,不理正事,引起羿及其所率有穷鉏氏部族民众的极大不满,羿就说:“先之伏羲,礼婚丧,制八卦,教民结网捕鱼,君临天下。有祖少昊,百鸟名官,亦君临天下。炎黄有仓颉,阳虚山青文授天书,鸟迹代绳,造字以惊天地、泣鬼神。我为夷者,人挎其弓也。铁者,夷之金也。今太康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罪莫大焉。非羿冀刀兵之利,实太康之有罪于天下。今鉏举兵,以攻夏,实万邦之幸也!”遂起兵造反,将太康阻于国外,不让他回来。。然后,羿将帝室自鉏迁于穷石,建未有穷,因夏民以代夏政。而太康因打猎游玩,无法归国,又被羿阻于洛水之阴有十年,太康无奈,建了阳夏之城,后不知所终。羿则在家臣寒相浞的唆使下自即天子位,不久,寒相浞又谋害了羿,自己把持夏王朝朝政。后来,四岳为佐护夏王朝,起兵逐杀了寒相浞,迎还少康为帝。四岳将起头闹事的娥姮囚禁于月宫,派吴刚去看守着她,并教训娥姮:“尝帝舜荐帝禹于天,为嗣。及帝舜崩,三年丧毕,帝禹辞,辟帝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而天下诸方皆去商均而朝帝禹,帝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商均未敢专也。及帝禹立而举皋陶,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政焉。及帝禹崩,虽授益,佐帝禹日浅,天下未洽,故天下诸方皆去益而朝帝启。帝启者,帝禹子也,遂即天子位。益亦未敢专也。有扈氏不服天子政,帝启伐之于甘,天下咸服。今有穷鉏氏不服天子政,予惟危天下言我私心。予故亦未敢专也。若从之,败,天子将伐季萴;胜,后世战乱之始也。女慎思之!”
居于玉函山的羿部落族人,被称为有穷鉏氏,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因此“有穷鉏氏”又称“有穷除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传至 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读音作xú(ㄒㄩˊ)。
鉏姓鉏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襄廿三年》记载,鲁国王族正卿季武子有个儿子叫季公弥,又称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受传的,被史书称作“公鉏极”,即鲁季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鉏”为姓氏者,称鉏氏,又称除氏、徐氏。鉏,在典籍《集韵·鱼韵》中解释:“鉏、阙,人名。有西鉏吾,音祥余切。”祥余切,就是读音作xú(ㄒㄩˊ)。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
在鲁季公(季公弥)的鉏氏后裔中,后来多取“除”为姓氏,称除氏,亦有为鉏氏、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 今。
鉏姓鉏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力士鉏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吕氏春秋·过理》中记作“沮麛”,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作“鉏麛”,而汉朝史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称其为“鉏之弥”。在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时期(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晋灵公自己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赵盾(公元前?~前601年待考)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腻味和恼怒,干脆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待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鉏麑是个有正义感的晋国人,实在下不了手去杀害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之后,鉏麑为难地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在鉏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鉏氏、麑氏,后鉏氏族人中有改为通假字“除”为姓氏者,称除氏,世代相传至 今。
鉏姓鉏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城鉏。城鉏原为宋国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后为卫国所夺。
在该卫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城氏,后有人改为鉏丘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鉏氏,后又简改为除氏,皆世代相传至 今。
鉏姓鉏姓起源五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周桓王姬林十八年(郑庄公姬寤生四十二年,公元前702年),郑庄公逝世,郑国马上就发生了继嗣之争,郑庄公的小儿子姬突赶跑了哥哥姬忽继位,是为郑厉公。在郑厉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00~前696年在位),发觉执政并不过瘾,因为国家军政大权全在祭足手中,自己实际上被架空了。郑国从此一片混乱,没过两年郑昭公又被臣子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君主位的是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即郑子姬癖、郑子姬婴,但也都死于非命。郑国自乱,使郑庄公开创的大好局面全部付诸流水,从此,郑国无力再与周边的其他诸侯大国争峰了。参与这次事件的强鉏、公子阏、公父定叔三人,在郑昭公即位后于农历9月追查先前之事,公子阏被杀,强鉏被判为刖刑,也就是把双脚砍掉,公父定叔则早就见势头不对而逃至卫国去了。由此,后世的君子们都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在强鉏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鉏氏,后该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简改为除氏,世代相传至 今。
除氏即鉏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而且在台湾省没有除氏和鉏氏,以鲁郡、太原、晋阳、华阴为郡望。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怀远市、亳州市蒙城县、马鞍山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上海市浦东区,江苏省的无锡市,浙江省的嘉兴市、温州市洞头县,吉林省的珲春市,辽宁省的锦州市义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湖南省的娄底市新化县、益阳市安化县、岳阳市平江县、郴州市桂阳县、邵阳市隆回县、衡阳市、永州市东安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四川省的泸州市古蔺县,云南省的昆明市,浙江省的宁波市慈溪市,山西省的大同市阳高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河北省石家庄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除氏(鉏氏)族人分布。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 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 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 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一、鉏chú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亦云:“为古代后羿故国(今河南滑县东),以地为氏。”
2、又,《姓氏考略》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
二、鉏xú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其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古国名,《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迁于穷石。”其地在今河南之滑县东。此当以国为氏。
2、又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一音chú,亦姓。
三、鉏
鉏姓分布:安徽蒙城有此姓。
鉏姓起源:
1、古有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羿本国名,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季公即春秋时鲁季悼子庶兄公弥,字公,后有公氏。公氏之后改为氏。
3、系自姜姓。丘氏之后改为氏。
鉏姓名人:
用登,明时浙江秀水县人,天启甲子举人。
郡望:吴兴。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 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 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 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一、鉏chú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亦云:“为古代后羿故国(今河南滑县东),以地为氏。”
2、又,《姓氏考略》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
二、鉏xú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其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古国名,《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迁于穷石。”其地在今河南之滑县东。此当以国为氏。
2、又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一音chú,亦姓。
三、鉏
鉏姓分布:安徽蒙城有此姓。
鉏姓起源:
1、古有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羿本国名,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季公即春秋时鲁季悼子庶兄公弥,字公,后有公氏。公氏之后改为氏。
3、系自姜姓。丘氏之后改为氏。
鉏姓名人:
用登,明时浙江秀水县人,天启甲子举人。
郡望:吴兴。
一、鉏chú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亦云:“为古代后羿故国(今河南滑县东),以地为氏。”
2、又,《姓氏考略》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
二、鉏xú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其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古国名,《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迁于穷石。”其地在今河南之滑县东。此当以国为氏。
2、又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一音chú,亦姓。
三、鉏
鉏姓分布:安徽蒙城有此姓。
鉏姓起源:
1、古有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羿本国名,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季公即春秋时鲁季悼子庶兄公弥,字公,后有公氏。公氏之后改为氏。
3、系自姜姓。丘氏之后改为氏。
鉏姓名人:
用登,明时浙江秀水县人,天启甲子举人。
郡望:吴兴。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东鲁郡。西汉朝初期,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治所在兖州。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虽然辖有曲阜,治所亦在兖州,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 今山东省的滋县(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 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 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东鲁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一、鉏chú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亦云:“为古代后羿故国(今河南滑县东),以地为氏。”
2、又,《姓氏考略》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
二、鉏xú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其据《左传》注云:“,地名,当以地为氏。”,古国名,《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迁于穷石。”其地在今河南之滑县东。此当以国为氏。
2、又注:“亦或为公氏、丘氏所改。”一音chú,亦姓。
三、鉏
鉏姓分布:安徽蒙城有此姓。
鉏姓起源:
1、古有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羿本国名,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季公即春秋时鲁季悼子庶兄公弥,字公,后有公氏。公氏之后改为氏。
3、系自姜姓。丘氏之后改为氏。
鉏姓名人:
用登,明时浙江秀水县人,天启甲子举人。
郡望:吴兴。
其他姓氏
[ 鉏 ]字的同音字 - [ chu ]
[ 鉏 ]的同部首字 - [ 釒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