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930- 字典起名—成语——诗词大全

首页 > 百家姓

[ nián,zhān ]

读音:nián,zhān

拼音:nian,zhan

简繁:粘

五笔:OHKG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OHKG

笔画:11画

吉凶:暂无

仓颉:FDYR

结构:左右

郑码:UFIJ

四角:91960

区位:5319

统一码:7C98

异体字:

英汉互译:viscous,mucous,glutinous

笔顺:点、撇、横、竖、撇、点、竖、横、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85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80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粘姓主要源自:完颜姓。

粘氏原本是女真族,而其原姓为完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与粘氏有亲属关系。金景祖完颜乌古迺有五个孩子,长子“劾者”,后封韩国公,二子金世祖劾里钵,“劾者”生下完颜撒改(曾经是国相),完颜撒改的长子完颜宗翰即为粘氏的祖先,而“劾里钵”长子即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所以粘氏祖先之父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堂兄弟的关系,也就是说粘氏祖先完颜宗翰是完颜阿骨打的长侄。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湾,据统计福建晋江市900余人,石狮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厦门、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山东莱阳约有1000人,合计3640余人。河北邢台的孔桥、武家庄有近千人。

粘姓演变由来

粘氏的一世祖完颜宗翰,女真名为“粘没喝”,汉语讹传为“粘罕”,为其国家重臣、女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完颜宗翰善于用兵,曾伐辽国(契丹)、讨伐宋朝,并立第三代金熙宗完颜亶。金熙宗在位晚期时残暴不仁、喜怒无常、侮辱大臣、屡杀宗室,宗翰之长子“真珠”与次子“割韩奴”为了躲避灾祸,以二人之父“粘没喝”之名冠为姓,以避祸端(其实二人目的是想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

追本溯源话粘姓

---河北邢台孔桥粘氏源远

粘领印粘英豹

粘(nian)姓,一个在大汉民族传统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个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姓氏, 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邢台孔桥社区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而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追本溯源,发现粘姓是一个源自我国北方女真民族,与大金朝皇族完颜姓氏一脉相承的姓氏。

“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落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之相佐的还有一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粘氏祠堂重修碑、和清同治二年(1863年)“源远流长”族谱碑,记载的粘氏始祖为粘宗翰。现存于福建晋江粘氏祠堂的“粘始祖序”上首记载粘氏始祖也是宗翰。始祖粘宗翰是九百多年前,大金国开国功臣,原姓完颜,完颜宗翰的爷爷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父亲是同胞兄弟,

《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载: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没喝,汉语讹(e)称粘罕,国相撒改之子也。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发表在哈尔滨学院报的文章《论完颜宗翰》记,完颜宗翰生于1080年(辽道宗太康六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卒于1137年(金熙宗天会十五年,宋高宗绍兴七年),出生于金源内地的涞流水河畔(今黑龙江省五常县拉林河流域)。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颜姓氏中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无论是辅佐阿骨打灭辽建国,还是协助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灭亡北宋,而雄踞中原,以及扶持金熙宗以登大位,宗翰作为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大金国志》将其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人,并盛誉为女真建国罕功最巨”。

《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史,“赞曰:宗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临潢既捷,诸将皆有怠忽之心,而请伐不已。越千里以袭辽主,诸将皆有畏顾之心,而请期不已。观其欲置江、淮,专事陕服,当时无有能识其意者。甫释干戈,敛衽归朝,以定熙宗之位,精诚之发,孰可掩哉”。

《 金史.卷四.本纪四》,记:十五年(1137年)“七月辛巳,太保,领三省事,晋国王宗翰薨”(hong,死的意思)。据学者关伯阳、李玉琦撰写的《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闽台粘氏寻根问祖始末》(见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五版)载:“粘罕卒后,其子真珠、割韩奴,商决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粘为姓氏,表明无争夺帝位之意,以避猜忌生变。” 由此,完颜宗翰后人就将完颜姓变更为了粘姓。

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王禹浪、王宏北发表在哈尔滨学院报的文章《论完颜宗翰》载:宗翰的本名,即女真名字为“粘罕”,又写成“粘没喝。由于汉人对其名字的标音有时不够准确,故出现“粘罕”、“粘没喝”或“粘汉”等不同的汉字写法,就汉字本身来说实为表音文字而没有实际意义。有趣的在《三朝北盟汇编》中清人为粘罕的名下皆批注为”尼堪”而宋人笔记小说《林泉野记》中则记为“尼玛”《辽史》记“尼雅满”或”粘哥”等。据此,用汉字表述女真人姓名,不同于汉人名字字义内涵,汉字用在女真人的名字上,只代表读音,没有字义,粘合氏即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

金史对宗翰世系的记载不像对完颜阿骨打家系记载那样详细,尽管是皇姓,与皇室同宗,但毕竟不是大金皇太祖的嫡系,且史书乃后朝史学家撰写,主要用于记载皇室及国家大事,对于朝臣,也仅限于有影响的人有列传记载。故金史不是宗翰的家谱,对宗翰的家系脉络没有系统的记载,通过史记可以找到宗翰孙子为秉德、斜哥。《金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记(宗翰)孙秉德、斜哥。

《金史.卷四.本纪第四》载:皇统七年“十二月戊午,参知政事韩昉罢,兵部尚书秉德为参政知事”。皇统八年“十一月辛丑,秉德为平章政事”。皇统九年“六月戊戌,平章政事秉德为尚书左丞相兼中书令”。《金史 卷七十四 列传第十二 完颜斜哥传》“斜哥,累官同知曷苏馆节度使事”。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尤其权贵之间的争斗腥风血雨。《金史.卷五.本纪第五》,载:天德二年(1150年)秉德与乌带以口语致怨,“四月戊午,杀太傅,领三省事宗本,尚书左丞相唐括辩,判大宗正府事宗美。遣史杀领行台尚书省事秉德(宗翰之孙),东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周宋国王宗翰子孙三十余人,诸宗室五十余人。”粘姓蒙难,宗翰之孙秉德被“废帝”完颜亮杀害,并累及宗翰子孙三十余人。但毕竟宗翰家族非等闲之辈,秉德被杀并未株连九族,史料对此有翔实记载。

《金史.卷六.本纪第六》,世宗(上):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都统斜哥(宗翰之孙),副都统完颜布辉坐擅易置中都官吏,斜哥除名,布辉削两级,罢之。”秉德被害后,直到1162年十二年间,其弟斜哥仍在朝廷做事。《金史 卷七十四 列传第十二 完颜斜哥传》斜哥,累官同知曷苏馆节度使事。大定初(1161年),除刑部侍郎,充都统,与副统完颜布辉自东京先赴中都,辄署置官吏,私用官中财物。世宗至中都,事觉,斜哥当死,布辉当除名。诏宽减,斜哥除名,布辉削两阶,解职。二年(1162年),起为大宗正丞,除祁州(今河北安国)刺史。坐赃枉法,当死,诏杖一百五十,除名。遣左卫将军夹谷查刺谕斜哥曰:“卿何面目至乡中与宗族相见。今徙鄜州(今陕西富县),以家人自随,俟汝身死,听家人从便。”久之,起同知兴中(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尹,迁唐括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岳河附近)族节度使,历开远、顺义军(今山西朔州)。斜哥前在云内(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受赃,御史台劾奏,上谓宰臣曰:“斜哥今三犯矣,盖其资质鄙恶如此。”令强干吏鞫之。狱成,法当死。上曰:“斜哥祖父秦王宗翰有大功,特免死,杖一百五十,除名。”久之,复起为劝农副使。显然宗翰之孙斜哥,也是秉德之弟的斜哥,没有在宗翰及秉德事件上受株连,尽管犯错曾被革职、诏杖,但最终还是被提携为劝农副使。《金史.卷六.本纪第六》大定“十五年(1175年)七月丙午,粘拔恩与所部康里孛古等内附。”

《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五十九》,记:是岁(1175年),粘拔恩君长撒里雅寅特斯率康里部长孛古及户三万余求内附,乞纳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诏西南招讨司遣人慰问,且观其意。秃里余睹、通事阿鲁带至其国见撒里雅,具言愿归朝廷,乞降牌印,无他意也。因曰:“往年大国尝遣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适野,与韩奴相遇,问韩奴何人敢不下马,韩奴曰:‘我上国使也,奉天子之命来招汝降,汝当下马听诏。’大石曰:‘汝单使来,欲事口舌耶?’使人捽下,使韩奴跪,韩奴骂曰:‘反贼,天子不忍于尔加兵,遣招汝。尔纵不能面缚请罪阙下,亦当尽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大石怒,乃杀之。此时大石林牙已死,子孙相继,西方诸部仍以大石呼之。’”余睹、阿鲁带还奏,并奏韩奴事。世宗嘉韩奴忠节,赠昭毅大将军,召其子永和县商酒都监详古、汝州巡检娄室谕之曰:“汝父奉使万里,不辱君命,能尽死节,朕甚闵之。”详古为尚辇局直长,迁武义将军,娄室为武器署直长。

粘割韩奴1146年受朝廷派遣(去)招(降)耶律大石,因被耶律大石害死,消息未传至大金朝廷,时韩奴杳无音讯。时隔二十九年,到1175年粘拔恩与所部康里孛古来投靠大金朝廷,向朝廷讲述了粘割韩奴1146年奉命招降耶律大石被害的事,皇上听后,嘉奖粘割韩奴忠节,赠昭毅大将军。粘割韩奴的后人未受秉德事件牵连,其子详古和娄室因韩奴的事迹受到皇上重用(时间1175年)。有限的史料,无法查明始祖宗翰有多少儿孙,但宗翰作为贵族大家庭,子孙绝非三十余人,秉德妻、子及其追随秉德较亲近的粘氏族人受株连的可能性较大,但毕竟秉德亲弟弟斜哥、亲侄子详古及娄室未被株连,这是事实,而《金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七十》记载“秉德与乌带以口语致怨,既死遂并杀其弟特里、飐里,及宗翰子孙,死者三十余人,宗翰之后遂绝。世宗即位,追复秉德官爵,赠仪同三司。初,撒改薨,宗翰袭其猛安亲管谋克。秉德死,海陵以赏乌带,传其子兀答补,大定六年,世宗悯宗翰无后,诏以猛安谋克还撒改曾孙盆买,遣使改葬撒改、宗翰於山陵西南二十里,百官致奠,其家产给近亲以奉祭祀。”这其中“宗翰之后遂绝”,“世宗悯宗翰无后”的记载与事实是不吻合的。秉德事件后,斜哥不仅未被株连,十几年后被委任劝农副使,割韩奴儿子详古及娄室,被世宗委任为尚辇局直长,迁武义将军,娄室为武器署直长。更何况世宗还诏以猛安谋克还撒改曾孙盆买。也正是因为宗翰一族血脉未断,故而始祖宗翰一脉的族人得以延续传承至 今。

粘合达,金史称完颜合达,被粘氏后人尊为五世祖,在河北邢台孔桥粘氏祠堂族谱碑记,和南方晋江一代《粘姓祖序》有记载。五世合打是金朝末年大将,善治军能与下同甘苦,遇敌则身先士卒,多得人心,有良将之称。金史对五世合打记载:金史《卷一百十二 列传第五十》:完颜合达,名瞻,字景山。少长兵间,习弓马,能得人死力。合达熟知敌情,习于行阵,且重义轻财,与下同甘苦,有俘获即分给,遇敌则身先之而不避,众亦乐为之用,其为人亦可知矣。左丞张行信尝荐之曰:“完颜合达,今之良将也。”白话金史.《完颜合打传》载:贞祐初(1213年),充护卫。转临潢府推官,权元帅右监军,固守平州。元军围平州,合达因孤立无援降元。贞祐四年(1216),率部内迁归金,授镇南军节度使,驻益都。兴定间,转知延安府,连败宋军于梅林关、马岭堡、麻城,又击败夏人于安塞堡,隆州。元光初,授参知政事,行省于京兆,世袭谋克。平定鄜州张子政叛乱,全凤翔,克复河中。正大四年(1227),进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不久奉诏援卫州,解元军围卫州;转行省事于閺乡,防御潼关。八年(1231年),弃关中退入河南。九年(1232年),与元军战三峰山,败走钧州。同年战死钧州。

据晋江粘氏祠堂存“粘氏祖序”记,合达之子为粘合重山。关于粘合重山《元史.本纪第二》有记载,太宗三年(1231年)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元史.列传第三十三》,《新元史.列传第三十》:粘合重山,一名钧,金女奚烈氏。初为质子,知金亡,遂委质于太祖。受必阇赤,直宿卫,赐马四百匹。从攻西夏,执大旗指麾将士,手中流矢不动。太宗即位,数侍内宴,因谏曰:“臣闻天子以天下为忧,忧之则治,忘优则乱。今置酒为乐,此忘优之术也。”帝深纳之,以重山与史大泽、刘黑马为三万户,统汉军。三年(1231年),立中书省,拜重山为左丞相。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帝委以国事,而以重山佐之。七年(1235年),从皇子阔出伐宋,诏军前行中书省事,许便宜从事。重山收降民三十余万。师还,复入中书视事,赐中厩马十匹、贯珠袍一袭。卒(记年不详),赠太尉,追封巍目公。谥忠武。子南合。

南合,初为江淮安抚使。十年,诏嗣其父行军前中书省事。时大将察罕围寿春,七日城始下,欲屠其域。南合曰:“不降者,独守将耳,其民可罪?”由是城人获免。

初,世祖伐宋,南合进曰:“李璮受国厚恩,专制一方,然其人多诈,叛无曰矣。”帝然之。中统元年(1260年),迁西京等处安抚使。己而,立宣抚司,改西京路宣抚使。明 年,拜中书左丞、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三年,迁秦蜀五路行中书省事。是年,李璮反,帝使谕甫合曰:“卿言犹在吾耳,璮果反矣。卿宜严防西边。“南合奏曰:“臣谨受诏,不敢以西事累陛下。”至元元年,进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卒。追封魏国公,谥宣昭。

元史本纪第四:中统元年(1260年),“任粘合南合、张启元为西京(大同)等地方的宣使。”“五月二十八,任命粘合南合为西京路(西京为山西大同)宣抚使。”《元史.本纪六》:“二年(1261年)九月诏以粘合南合行中兴府(现银川)中书省。左丞。” 新元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三十“子博温察儿,河中(河中府即现 在山西永济蒲州镇)知府。孙世臣,同知京畿(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都漕(利用水道(河道、运河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和货物的一种专业运输)运使。”粘合南合孙名世臣,而《浔江粘氏族谱》《粘氏祖序》记,粘合南合孙,博温察尔子分别为,长子子寿、次子子禄、三子子正。那么世臣也许是粘博温察尔之子,也许是粘博温察尔侄子。粘合南合为粘氏第七世祖,粘博温察尔则为粘氏第八世祖,世臣则与子寿、子禄、子正以及河北邢台孔桥粘氏祠堂族谱碑记上世威、世利、世?、世臣为第九世祖。元末明初,八世博温察尔任河中知府,随着元王朝崩溃,元朝王亲贵胄(zhou)也都隐姓埋名流落各地,博温察尔先迁居陕西,后又从陕西迁徙至晋江的永宁、衙口一带,繁衍了闽南晋江一带的粘氏。九世世臣未随博温察尔南迁晋江,元史记载世臣在明初任同知京畿都漕,在北京附近任职。由此确认河北邢台粘姓与南方粘姓同祖,并分支延续。

粘姓源于大金皇姓完颜,自始祖粘宗翰一世,迄今八百多年了。金史史料、《浔江粘氏族谱》、《粘氏祖序》、以及粘氏始祖宗翰之墓墓碑、《建修粘氏祠堂序》、孔桥粘氏“源远流长”族谱碑,为粘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粘氏始祖宗翰,二世真珠、韩奴,三世秉德、斜哥、四世盆买、割斡,五世合打,六世重山,前六世南北粘氏史料一致,此后粘氏南北分布,史料记载,南方始祖为六世重山孙博温察尔,博温察尔的父亲为粘合南合。北方邢台粘姓自六世重山之后,七世为木达、木可,八世重义、重礼、重宽,九世世威、世利、举、臣,十世孟春、孟夏继道、继先、继友、万库、万仓,十一世景玉、景山、景石、景方、守安、守城、守佩、守己、守文、守登、守魁……,迄今已发展至二十七世。历史的日历可以翻去,但历史的足迹不会没灭,不管历史怎么变化,我们的宗祖不能变,我们的根不能变,我们的血脉不能断。

“尝谓木之根深者枝茂,水之源裕者流长。物且有然,而况人可无返始报本,聿肇维之思乎?”祖籍福建晋江的粘本盛,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年举人,累官河南推官、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京堂。宦游北直,寻得粘氏始祖之墓在河北邢台的粘姓聚居地孔桥,“切念祖功宗德,无可酬报,遂自南向北捐银以为建庙之资。”收到粘本盛捐资,河北邢台孔桥的粘氏族人“九崇、九良率族人各输财力建修祠堂三间,不逾数月,而工程已就。又有东亮、东兴,更将正是门楼,照壁墙垣洗尽焕然。”(见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未十一月丙子之吉,奉部阄拨与(吏)杨开和王枝甫撰《建修粘氏祠堂序》)。

在上世纪破四旧的年代,粘氏祠堂被拆毁了,粘氏始祖完颜宗翰之墓被铲平了,墓碑被当做桥石使用了。历史应当铭记,2015年7月2日这个非凡的日子,埋藏了多年的粘氏始祖完颜宗翰之墓墓碑有幸重见天日。我们追本溯源,是为了不忘历史,铭记宗族先贤,再续历史新篇章,尤其,始祖墓碑的出现,让粘姓文化豁然阳光,粘氏族人以曾经出现伟大的完颜宗翰以及忠义将军粘割韩奴、有良将之称的粘合达以及被誉为“粘清天”的明弘历十四年举人粘灿等 豪杰而骄傲和自豪。粘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粘性族人自信不会有辱先祖,粘姓族人会在兴邦强国的同时续写和荣耀粘姓民族文化。

一、ni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后。”此出自女真族,后当融为满族。

2、“或出元粘罕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明代有粘鹏,武邑人,洪武庚午举人,任教谕;又有粘灿,监察史;清代有粘克昇,乾隆戊戍进士。

二、zh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长治、黑龙江之嫩江县等地有分布。满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有载;《姓氏考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后。”女真族姓氏。亦作“粘割”、“粘哥”、“粘葛”。

2、“或元粘罕氏之后。”未道其详。明代有粘鹏,四川阆中教谕;又有粘宣,为知县。

三、

粘姓分布:福建安溪、晋江、台湾、北京、河北邢台、山东莱阳等地均有此姓。

粘姓起源:

1、金时女真人粘合氏之后。

2、或为元时粘罕之后,按,金宗室、熙宗时官太保、尚书令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又译粘罕。《姓氏考略》所指元粘罕当系金粘罕之误。

粘姓名人:

粘鹏,明时河北武邑人,洪武庚午举人,任教谕。粘克升,清乾隆戊戌进士。

历史名人

郡望

姓氏源流

一、ni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后。”此出自女真族,后当融为满族。

2、“或出元粘罕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明代有粘鹏,武邑人,洪武庚午举人,任教谕;又有粘灿,监察史;清代有粘克昇,乾隆戊戍进士。

二、zh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长治、黑龙江之嫩江县等地有分布。满族有此姓。《新编千家姓》有载;《姓氏考略》亦收载并注其源:

1、“出金粘合氏之后。”女真族姓氏。亦作“粘割”、“粘哥”、“粘葛”。

2、“或元粘罕氏之后。”未道其详。明代有粘鹏,四川阆中教谕;又有粘宣,为知县。

三、

粘姓分布:福建安溪、晋江、台湾、北京、河北邢台、山东莱阳等地均有此姓。

粘姓起源:

1、金时女真人粘合氏之后。

2、或为元时粘罕之后,按,金宗室、熙宗时官太保、尚书令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又译粘罕。《姓氏考略》所指元粘罕当系金粘罕之误。

粘姓名人:

粘鹏,明时河北武邑人,洪武庚午举人,任教谕。粘克升,清乾隆戊戌进士。

堂号

[ 粘 ]字的同音字 - [ nian,z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