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930- 字典起名—成语——诗词大全

首页 > 百家姓

[ chún ]

读音:chún

拼音:chun

简繁:淳

五笔:IYBG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YBG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EYRD

结构:左右

郑码:VSJY

四角:30147

区位:2030

统一码:6DF3

异体字:湻,醇,?,?,?

英汉互译:honest,simple,unsophisticated,cyanogen,ethane dinitrile

笔顺:点、点、提、点、横、竖、横折、横、横撇/横钩、竖钩、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0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qz930.com

起源

淳姓主要源自:姜姓、姒姓。

淳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烈山氏),出自少典帝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远古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少典氏,娶于有娇氏之女安登,生二子:长子石年,育于姜,故姓姜。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传八世五百十五年建都于陈,后迁曲阜,国号神农。因本起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一称厉山,亦称连山。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炎帝,名石年,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丙辰548年(公元前3245年),即位于黄帝纪年前岁次甲申五百二十年(公元前3217年),至黄帝纪年前岁次癸卯三百八十一年(公元前3078年),在位一百四十年逝世,享寿一百六十八岁。都陈徒鲁。其德火行,以火纪事。炎帝之妻葈水氏听詙,又曰奔水氏,生子临魁、董权、会魁、斗临、邛、柱、起、娲(女)等十三人,其他人今无可考。炎帝分封给他们十三个支国,即: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列国、赖国。

因此,淳氏源于炎帝,并以国名为氏,其得姓历史十分古早久远,已历五千余年了,并世代相传至今。

淳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帝王大禹后代淳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帝王夏禹的后代中有一个人叫淳维。淳维,汉史后来称其为“熏育”,是夏王朝末代君主姒癸的庶子,即妾所生之子。姒癸荒淫无道,暴虐成性,被成汤击败之后,夏王室贵族皆随姒癸被关押在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去“反省”。待姒癸逝世后,成汤赐其谥号为“桀”,因此史称其为“夏桀”。夏桀殁后,淳维把夏桀之众妾据为己用,为避商汤的攻伐与虐待,便率领族人辗转西迁,避居于茫茫北蛮荒漠之地,逐渐与山戎、猃狁、荤粥等部落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其统治权力核心即淳维的世代子孙,在先秦时期统称之为“戎狄”,至秦朝时期始称其为“匈奴”,世代在西北地区生息繁衍,以放牧为主,成为游牧民族。至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匈奴”,并非最初称霸的匈奴核心统治部落,而是其建立国家形式的部落联盟后的广大属族。在秦朝末期最初出现的著名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公元前?~前209年),匈奴国家政权的缔造者,就自称是“熏育的嫡裔,本姓淳。”熏育,就是淳维。

在淳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这,称淳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不过,该支淳氏世系不清,史记严重缺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淳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给炎帝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为氏。相传,炎帝的后代中有人在西周初年被周武王封在淳于(今山东安丘),公爵,建淳于国,史称淳于公。实际上,淳于国是炎帝所封州国的延续,其时邻国除了蔡国,还有纪国。春秋早期,从河南迁移来的姒姓杞国频繁入侵淳于国,而淳于国由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国君迫不得已弃国而逃往它地,就此灭亡。按史书《左传》的记载:“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就是在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6年),杞武公灭了淳于国,淳于公逃到了曹国。杞武公随后将自己的国都迁至淳于国故地,故而在后世有时也将杞国称为淳于国。

亡国后的淳于国贵族、国民为了纪念故国,便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复姓淳于氏,后有人省文简改为单姓淳氏,世代相传至今。

淳姓起源四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邑地淳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或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杞国,君主是大禹的后裔,开国君主为东楼公。在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今河南开封杞县),延续杞国国祚,并主管对达禹的祭祀。杞国在西周时期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只得暂到今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到新泰一带。到了杞武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国力逐渐强盛,于周桓王姬林十一年(杞武公四十五公元前706年)灭了弱小的淳于国,随后将自己的国都迁至淳于国故地(今山东安丘),故而在后世有时也将杞国称为淳于国。再后来,由于大诸侯国鲁国的干涉和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将杞国迁到缘陵(今山东昌乐)。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都迁回淳于。杞国相对弱小,又夹在齐、鲁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常被侵扰,鲁国就曾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杞国为求自保,便被迫与晋国结盟。

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杞悼公元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但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也于周元王姬仁五年(杞愍公十六年,公元前471年)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古代史籍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记得十分清楚。杞国国君的爵位,虽然在《史记》中皆记载为公爵,但实际上爵位却有变化。周武王时对东楼公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在东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也逐渐被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在今山东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国青铜器铭文上,篆刻有“杞伯每亡”的标记,可以证明杞国君主的爵位曾确实降至伯爵。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国大军的进攻之下亡国,杞简公成了末代君主。

杞国灭亡之后,在其王族子孙以及都城住民中,多有以故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复姓淳于氏,后有人省文简改为单姓淳氏,世代相传至今。

淳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出自满清淳度亲王爱新觉罗·允祐之后,属于以先祖爵号汉化为氏。满清淳亲王,名叫爱新觉罗·胤祐,满名为Aisingioro yinyou,原为清朝初期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Aisingioro xuanye)的第十五子,后按生序排为第七子。在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之后,在世的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皆避讳改“允”字,一共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示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二十阿哥胤祎、二十一阿哥胤禧、二十二阿哥胤祜、二十三阿哥胤祁、二十四阿哥胤袐。其余已夭者不变。爱新觉罗·允祐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农历7月25日子时生,母亲为康熙大帝的庶妃戴佳氏(成妃),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右腿残疾,不能像常人一般正常行走。

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农历3月,爱新觉罗·允祐被敕封为贝勒;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农历3月晋封为淳郡王;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农历11月康熙大帝逝世时与受末命;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农历4月,雍正皇帝晋升爱新觉罗·允祐为淳亲王。爱新觉罗·允祐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4月2日辰刻逝世,终年五十一岁,赐谥号为“度”,因此在满清内务府玉碟册记的爵号全称为“淳度亲王”。清末民初,在淳度亲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汉化姓氏者,即称淳氏,世代相传至今。淳度亲王爱新觉罗·允祐一生平淡恬雅,喜好文学,著有《熙朝雅颂集》。

淳亲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晋封为淳郡王后,至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腐败的满清王朝竟然将淳亲王府奉送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作为公使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淳亲王府曾暂时归英国驻中国商务代办处使用,如今是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许多淳氏族人都与淳于氏复姓族人同宗同源,但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一百零九位,以齐郡、河内郡、吴郡、河南郡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绵阳市盐亭县、苍溪县万安乡、遂宁市射洪县、广元市苍溪县、攀枝花市、江油县、阆中市,山东省的聊城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汉中地区,重庆市的渝北区、万盛区,甘肃省的酒泉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合肥市,台湾省的台北市、高雄市,广东省的中山市,海南省的三亚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安陆市、大悟县、随州市、钟祥、荆门等地,贵州省的贵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市,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均有淳氏族人分布。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兴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c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忻州、榆次,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奇姓通》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姓苑》云:“吴有此姓。”吴乃周太伯、虞仲所封之国,故此之淳氏当系出姬姓。

2、又云:“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夏乃姒姓,故此之淳氏,则系出姒姓。

3、又云:“或淳于氏之后,去‘于’为‘淳’氏。”淳于,亦国亦邑,或系出姜姓。

二、

淳姓分布:四川彭县、安县、武胜、云南镇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江西萍乡、湖北钟祥、武汉、台湾高雄、台北、桃园等地均有此姓。

淳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后灭于杞,因氏,其后有去于为淳氏者。亦见《姓苑》。

2、出于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

3、彝族姓。

淳姓名人:

淳坤,宋时四川遂县人,端平进士。淳忠厚,明时四川合州人,曾任河北成安县令。

郡望:吴郡。

变化:亦作〔涥〕。

历史名人

淳姓古代名人

淳坤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进士。

淳英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举人。

淳忠厚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成安县令。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兴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c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忻州、榆次,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奇姓通》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姓苑》云:“吴有此姓。”吴乃周太伯、虞仲所封之国,故此之淳氏当系出姬姓。

2、又云:“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夏乃姒姓,故此之淳氏,则系出姒姓。

3、又云:“或淳于氏之后,去‘于’为‘淳’氏。”淳于,亦国亦邑,或系出姜姓。

二、

淳姓分布:四川彭县、安县、武胜、云南镇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江西萍乡、湖北钟祥、武汉、台湾高雄、台北、桃园等地均有此姓。

淳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后灭于杞,因氏,其后有去于为淳氏者。亦见《姓苑》。

2、出于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

3、彝族姓。

淳姓名人:

淳坤,宋时四川遂县人,端平进士。淳忠厚,明时四川合州人,曾任河北成安县令。

郡望:吴郡。

变化:亦作〔涥〕。

姓氏源流

一、c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忻州、榆次,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奇姓通》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姓苑》云:“吴有此姓。”吴乃周太伯、虞仲所封之国,故此之淳氏当系出姬姓。

2、又云:“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夏乃姒姓,故此之淳氏,则系出姒姓。

3、又云:“或淳于氏之后,去‘于’为‘淳’氏。”淳于,亦国亦邑,或系出姜姓。

二、

淳姓分布:四川彭县、安县、武胜、云南镇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江西萍乡、湖北钟祥、武汉、台湾高雄、台北、桃园等地均有此姓。

淳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后灭于杞,因氏,其后有去于为淳氏者。亦见《姓苑》。

2、出于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

3、彝族姓。

淳姓名人:

淳坤,宋时四川遂县人,端平进士。淳忠厚,明时四川合州人,曾任河北成安县令。

郡望:吴郡。

变化:亦作〔涥〕。

堂号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南朝陈国时期,改吴郡为吴州。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再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另外,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吴兴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chú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忻州、榆次,湖北之武昌,湖南之益阳,安徽之旌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引《奇姓通》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姓苑》云:“吴有此姓。”吴乃周太伯、虞仲所封之国,故此之淳氏当系出姬姓。

2、又云:“出於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夏乃姒姓,故此之淳氏,则系出姒姓。

3、又云:“或淳于氏之后,去‘于’为‘淳’氏。”淳于,亦国亦邑,或系出姜姓。

二、

淳姓分布:四川彭县、安县、武胜、云南镇雄、安徽淮南、广东顺德、江西萍乡、湖北钟祥、武汉、台湾高雄、台北、桃园等地均有此姓。

淳姓起源:

1、系自姜姓。炎帝之裔,周武王封淳于公,后灭于杞,因氏,其后有去于为淳氏者。亦见《姓苑》。

2、出于夏后氏之裔淳维之后。

3、彝族姓。

淳姓名人:

淳坤,宋时四川遂县人,端平进士。淳忠厚,明时四川合州人,曾任河北成安县令。

郡望:吴郡。

变化:亦作〔涥〕。